作者:北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9-6 9:11:17
选择字号:
“校主”陈嘉庚:宁要厦大,不要大厦

 
他只上过9年私塾,却创办了一所大学和一个学村,并且,在80多年前的那个时代,就预言“国家之富强,在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乎教育”。
 
■北绛
 

陈嘉庚 著名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福建同安县集美社人(现厦门市集美区),如今的厦门大学、集美中学、翔安一中、集美学村、翔安同民医院等,均由陈嘉庚创办。成长于郑成功抗清复明故垒的陈嘉庚一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生前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前身为集美学村各校)两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主”。
 
去厦门,没有人会错过厦大。
 
它依山傍水,旁边有南普陀寺佛音袅袅,推窗便是波海滔滔。行于校园中,周围便是“西洋身、中式顶”的独特建筑。阳光海浪之中,楼宇们渐渐长了年岁,学生们换了一批又一批,但脸上开朗明媚的笑容却不曾改变。
 
厦门大学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大学”,游人如织,更有不少影视剧在此取景。厦大美,不仅美于表,更美于内。作为中国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百年未改其名,并且一直维持办学的高水准。
 
一手创造这个美丽神话的,便是有着“橡胶大王”之称的陈嘉庚。
 
陈嘉庚1874年生于福建同安县的一个偏僻山区,当时称“集美社”,也就是今天的集美镇,与厦门市隔海相望。父亲陈杞柏与当时许多人一样“下南洋”,在新加坡发展事业,定期汇款回家。陈嘉庚由母亲孙氏独力抚养长大。
 
他的母亲是笃定的佛教徒,乐善好施,共收养了6个孩子。据说她曾拿出400银元分给乡民,只为了平息一场与己无关的械斗。
 
8岁时,母亲送陈嘉庚到私塾念书。十分用功的他背熟了先生教授的“四书五经”,却不知究竟有何用途——“数年间绝不知其意义”。后来他投奔父亲,逐渐接触到西方先进文化,对比自己童年时的经历,让他下定决心兴办新式学校。读书是陈嘉庚一生最大的爱好。
 
他只上过9年私塾,却创办了一所大学和一个学村,并且,在80多年前的那个时代,就预言“国家之富强,在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乎教育”。
 
16岁时,陈嘉庚远渡新加坡投奔父亲,从零开始学习英语,在父亲的米店当学徒。他的父亲当时已经是个颇为成功的商人,名下有房地产、西米厂和菠萝罐头厂。但父亲并没有给长子陈嘉庚任何优待,他更喜爱自己的庶子,并将公司全力交予庶子。
 
给父亲打工的13年间,陈嘉庚养成了谨言慎行、勤奋工作的习惯,他工作出色,老成持重,很快升任经理,并给父亲的米店赚了大钱。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陈嘉庚凡事力持节俭。
 
回到集美社为母亲守孝3年之后,陈嘉庚重回新加坡,发现父亲已经欠债累累。“父债子偿”,陈嘉庚为父亲背起累累债务的同时,也开始了自己独立的事业。他从自己熟悉的菠萝罐头市场开始做起。作为菠萝产地,当时的新加坡市场重销售、轻生产。陈嘉庚决心从源头控制成本,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他规定公司当日购进的菠萝必须当日制完,当夜即结算盈亏,以此作为次日采购议价的标准;生产中也尽量减少剖工的损耗。3个月后,公司收入即大增。
 
绝境逆袭。陈嘉庚不仅清偿了父亲的欠债,也凭着自己灵活的经商头脑以及诚信的经商原则得到许多伙伴的认可。他宣告说:“中国人要取信于世界!我们中国人一向讲究言必信,行必果!”
 
亿万富翁之路就此开启。
 
20世纪初,橡胶和咖啡种植业开始兴起,敏锐的陈嘉庚很快意识到了新商机。他用2000元叻币(英国殖民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时发行的货币)购买了一批种子,播种在自己的菠萝园中,从几亩到几十亩再到几百亩、几千亩。到1925年,他已拥有橡胶园1.5万英亩,成为侨商中最大橡胶垦殖者之一,被称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橡胶产业的“四大开拓者”之一。
 
他开办“谦益”橡胶厂,生产橡胶鞋、轮胎和日用品,生意做到南洋、中国,设立分销店100多家。最终,他甚至将大半产品直接销售到美国,开创了在英国统治新加坡百年来华侨不通过洋行而与外国商家直接进行贸易的先例。
 
除了橡胶厂之外,他的名下还有米厂、木材厂、冰糖厂、饼干厂、皮鞋皮厂等,厂房据说达30多处。最繁荣的时候,营业范围远及五大洲,雇佣职工达3万余人,资产达1200万元叻币(约值黄金百万两)。
 
辛亥革命之前,陈嘉庚就已剪去辫子,加入了同盟会,并和孙中山结识,成为革命在海外最大的支持力量之一。而他之所以宣布将倾其所有,兴办教育,是因为他看到自己的家乡福建当时异常“贫困愚昧”,这给了年过半百的陈嘉庚很大的刺激——他深信,只有兴办大学,才能培养社会所急需的高等人才。
 
在这之前,陈嘉庚已经在集美社修建了一所小学。他成功化解了当时村子里的派系纷争,晓以大义,让村民明白兴办村学的重要性,同时表示愿意负担一切费用,最终得到了村民们的支持。
 
1913年春,现代化的集美小学开班授课。当时聘有7名教员,设有5个班级,共招收135名学生。陈嘉庚亲自制定了“为改进国家社会”的办学方针,提出“诚毅”二字为学校校训——诚以为国,实事求是,大公无私;毅以处事,百折不挠,努力奋斗。
 
集美小学的成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求学风气,不少地区也开始兴建小学、发展教育。1916年,陈嘉庚在新加坡创办师范和中学;1919年,他宣布要以“愚公移山”的决心建造一所大学。他说:“民心不死,国脉尚存,以四万万之民族,决无甘居人下之理,今日不达,尚有子孙,如精卫之填海,愚公之移山,终有贯彻目的之一日。”
 
跑遍整个厦门岛之后,陈嘉庚选定自己要建造大学的最终地点——郑成功当年操练军队的演武场。虽然现在的厦门大学交通便利,但在当时完全是荒郊野外,周围甚至还有很多墓地。
 
陈嘉庚把生意全盘交给了胞弟陈敬贤,将新加坡的所有不动产包括7000英亩橡胶园和150万平方尺的房产地皮,捐作“集美学校永远基金”。
 
他选定1921年5月9日“国耻纪念日”为厦门大学校舍建筑奠基。定校训为“止于至善”。他在资金筹集演说中号召华侨:“吾国今日处于危急存亡之秋,凡属财产家,宜捐其一部分振兴教育,以尽救国责任,国家存在,而后国民之幸福乃有可言。否则为犹太之富商,任人侮辱宰杀,生命且不可保,安从而娱乐耶?”
 
初开校门,厦大只有100多名学生。但在当时,陈嘉庚那时就有要把厦大办成万人大学的鸿鹄之志。
 
20世纪50年代,厦大从原来的21个系减少到8个系,但陈嘉庚仍然拼命建房子,当时兴建的有南礼堂所在的一排五座楼房,此外,还建了风庭、芙蓉一、芙蓉二。
 
当时的校址上,怪石林立,荒冢遍布。陈嘉庚亲自敦促工人清理坟墓,开采石条,就地作为校舍地基和筑墙的材料,节省不少建筑费。从没学过建筑的陈嘉庚为了降低造价,亲自修改美国技师设计的图案。据说他会带着工人到现场,叫人在地上洒上石灰,然后用手中的拐杖画出草图,工人们也就照着这个草图盖房子。
 
人们形容陈嘉庚的建筑是“身穿西装,头戴斗笠”,主建筑是西洋风格,有通风、透气的优点,但屋顶却是中国式的。据说这有这陈嘉庚的另一层寓意:要把中国屋顶盖在洋人身上。
 
陈嘉庚在福建为教育投入共约800万元叻币,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可谓倾尽他一生心血。他认为“教育慈善诸事业,本为吾人应尽之天职”。因为西方先进国家的教育有大量的个人社会捐资,而“欧美各国教育之所以发达,国家之所以富强,非由于政府,乃由于全体人民。中国欲发达,欲教育发达,何独不然。”
 
直至今日,学生们依然称陈嘉庚为“校主”。秋风起,又有一批学子走进厦大,这正是“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的陈嘉庚,身前生后最为珍惜的风景。
 
《中国科学报》 (2013-09-06 第6版 印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