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平 来源:羊城晚报 发布时间:2013-8-21 10:48:03
选择字号:
中大教授批评要求新生读《弟子规》:真是大笑话


 
围观
 
上周,中山大学2013级新生报到。今年校方首次要求,新生在暑假期间阅读《弟子规》并写读后感。但前天,中大哲学系知名教授袁伟时在腾讯网发表评论《中山大学的新“笑剧”》,提出尖锐批评,引发网友争论。
 
8月1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8000新生到中山大学报到,一纸“悦读感”(即阅读《弟子规》的感想)自然少不了。“中大学生处负责人说,在传统经典中独独相中《弟子规》,是因为它可操作性强,明确指出为人处世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据《新快报》)
 
“经典”?一本17世纪的蒙学教材,一下子上升为大学生必读的“经典”,力度太大了。不过,需要考证一下,新中国成立以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深研究的学者会承认它是经典吗?这不过是儒学传播中的又一小笑话吧。
 
所谓“可操作性强”,那就更好玩了。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培训奴性十足的驯服工具,还是培养独立自主的公民;这是前现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分水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专制时代,当然要事事请示尊长。不过,现代社会,尊重每个人的独立人格和尊严,平等相处,是不可逾越的原则;即使是未成年人也要逐步学会自主选择,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一个事事仰人鼻息、谨小慎微之辈,能推进社会各领域的事业吗?
 
在宗法专制社会,为人子弟拥有私有财产,不但“亲心伤”,而且是犯法的!《唐律》规定,“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属于十恶不赦的大罪之一:“不孝”的重要内容。“别籍”是另立户口,独立过日子;所谓“异财”,就是私藏——拥有私有财产。此后历代律例都保留了这类罪名。这样的社会貌似秩序井然,尊长一呼百诺,但个性被压制,社会发展被阻滞。现代社会,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私有物,连小孩都会有自己的私藏;个人财产是个人自由的基础,一切归公的苦头我们吃得够多了!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药你得尝一口!亲长逝世,三年不准吃肉!能这样操作吗?
 
最吓人的是这本粗浅的小娃课本,被称为传授了“为人处世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一个合理的疑问是:为人处世的礼仪与规范要不要发展变迁呢?21世纪的现代公民为人处世与17世纪康熙皇帝治下的臣民总有点区别吧?它谆谆教导:“人有短,切莫揭……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做个什么人都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儒家先贤尚且所不齿,能把21世纪的大学生纳入这个“规范”吗?
 
“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
 
立志要办一流大学的中山大学,给新生上的第一课竟然是要他们一心只读圣贤书!我不知道主事先生有没有想过,如果学用一致会带来什么后果?光说不练,又会在学子的心灵中刻下什么?……
 
把300多年前五六岁小孩念的课本吹捧为经典,要今日大学生诚惶诚恐去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大笑话。这个笑话出在著名学府,令人心痛。
 
就在中大新生报到的前三天,上海纽约大学举行了新生开学典礼。曾任康奈尔大学的美方校长杰弗里·雷蒙的讲话掷地有声:“创造者、发明者和领导者不可能靠背诵和记忆别人的答案来创造、发明和领导。他们必须掌握为旧问题给出新的、更好的答案的能力,必须掌握能及时发现旧答案已经不合时宜的能力,因为世界是在不停变化的。”按这位教育家的观点,《弟子规》正是应抛弃的为人处世与治学的“旧答案”。
 
8000份《弟子规》“悦读感”已交到中山大学有关人士手中。不问可知,每一位新生都会正正经经写下自己的深刻体会和丰富收获。经办人有足够的材料炮制漂亮的总结上交了。公开的秘密是历经12年的应试教育,中国的孩子们早已练就一身对付这类试卷的本领!是麻木,还是玩世不恭?没有理由责怪他们,应该拷问的是为什么我们的年轻人不能有话直说,要装出一本正经的样子,齐声颂扬腐朽?
 
这是笑剧还是悲剧,让历史去做结论吧。
 
我深信,“左耳入,右耳出”是一切文化垃圾的命运。
 
陈寅恪仍然淡定地坐在中山大学校园里!“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才是大学之魂,是任何人登入学术殿堂不可忘记的箴言!(摘自腾讯《大家》,有删节)
 
网友热议:明年新生难道要读《女诫》?
 
共鸣 最缺公民意识
 
距离:国人现在欠缺的是现代文明素质和公民意识,而不是欠缺封建礼仪。现代文明素质的基石是自由平等,它与《弟子规》的儒家礼仪是两个概念,前者以平等为基础,后者以等级为基础。
 
Tang:尽管当代人可能存在信仰缺失的问题,但也不应该拿《弟子规》之类旧经来培养新生代!
 
晴朗的天空:《弟子规》本质是奴化教育,知名大学将其作为新生必读,必然会在相当程度上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是为一蠢。
 
联想 “三从四德”复活?
 
蔡远:明年中大女生大概要读《女诫》了吧?“男银”们!性福日子就要来了!中国传统可是三什么四什么的!
 
愤怒的小鸟:袁先生这篇文章应该也是这8000新生的入学必读……
 
传统 为何爱“往后看”
 
陈云裳:我们这个民族最喜欢向后看了,千百年前的东西因其古旧就被奉为圭臬的比比皆是,不论好坏一股脑地接受,乞灵于古人是我们常干的事。
 
qp_1_v-l1_j-yg-w_e-:一个总喜欢向后看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反驳 这就扼杀创意?
 
江南雨:一篇《弟子规》,有糟粕有精华,单挑糟粕来批判,未免有失公正。
 
老夫子:《弟子规》也有值得传承发扬的东西,现在不是做得过了,而是做得很不够,不尊老,不爱幼,没有礼数,缺少亲情。
 
王小娟:中国人有自己的特色,不好吗?谁说读《弟子规》的孩子就没创意呢?
 
孙鉴:是有那么一代人凡古籍就批判,我想问,你们都为国人塑造了什么样的精神文化?我们的信仰到哪里去了?破而不能立,实在可笑!你还是离不开传统的!
 
理解 新生并非傻子
 
草薰风暖:不要拿中大同学当傻子,看个《弟子规》,就开始歌颂、开始全套照搬?就变成了呆板的古人?我们不是三岁的孩子,我们也有辨别能力的好吗!尊重古典只能说明中大底蕴深厚,只要价值观上没有大的偏差,我们愿意接纳一切的文化流派,至少心态上是开放的,这才是自由的氛围!
 
说法
 
校方:应批判吸收
 
据报道,中大学生处人士介绍,要求写《弟子规》读后感,是希望新生利用假期读经典,把心静下来,不要沉溺于电游等。“之所以选《弟子规》,是因为它篇幅短,只有1000多字,希望新生能够由浅入深研读。书中的观点不一定都正确,学生应学会批判地吸收”。
 
此前,中大人文高等研究院一位老师向媒体披露,在课堂上惊讶地发现,有些大学生连基本礼节都不懂,比如收发邮件没有称呼也没有落款,这折射出德行教育的缺失,重读儒家经典日显重要。
 
反响
 
有学生写3000字
 
据报道,新生们提交的读后感,少则几百字,多则两三千字。“入则孝”让不少新生感触颇深,离家求学更体会到父母的养育之恩。
 
也有不少新生在作业中指出,《弟子规》有不少值得商榷的观点。喻同学写道:“亲所好,立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提倡子女对父母要“绝对服从”,但“孝”不应是尊上卑下的“听令服从”,它应该来源于内心深处的爱。
 
本专题整理杨平(感谢腾讯网友)(原标题《中大教授批评:这真是大笑话!》)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