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梦然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3-8-8 15:45:38
选择字号:
美国“征服”火星卡在哪? 足够盘缠是关键

 

8月6日,好奇号火星车给自己举办了一个孤家寡人的生日会,依靠样品分析仪上不同频率的震动,它还唱了曲“祝我生日快乐”,寂寞冷艳之气都快凝结了。美国宇航局(NASA)的工程师们在遥远的地球注视着它。
 
这是希望。好奇号集结了美国迄今能拿出的最先进技术,2012年8月6日它噗通一声坠落火星,飞了8个多月前往此处的直接目的只有一个:保证在不远的时间里,人类(美国人)可以登陆火星并安全返回。这一年来好奇号保持了可喜可贺的成绩,但它让人们知道的越多,就越勾起人类的胃口。
 
就在火星车过生日的同时,NASA官员宣称,双向火星之旅即将启动,人类将踏上火星古老的河床,亲自确定此地是否曾有生命留下过痕迹,进而判断一下能否长住久留——因为“机器人需要一年或更长时间所做的事,宇航员短短几天就能完成。”
 
但目前已有数份报告提醒载人火星任务的危险性。
 
火星与地球的距离在5千多万到上亿公里之间(视二者位置变化而定),必须严格屏蔽在漫长航行中宇航员可能面临的各种辐射。其中最大的危害将来自太阳,亚原子粒子流可以破坏DNA,导致癌症及其他疾病。好奇号在它253天的航程上,接受了0.66希沃特的辐射(这是个很大的单位,通常使用的都是毫希沃特),人类的话相当于每5到6天就接受一次全身CAT扫描。
 
其次是陨石。它们原本就在整个太阳系游荡着。尽管天文学家已能够掌握大部分较大太空岩石的动向,但仍有成千上万的小岩石未被发现。不常发生但仍有例可循:1967年,微小陨石流以每小时约24万公里的速度,将水手4号的任务提前结束了。
 
接着需处理一种长期被孤立、没有任何救援措施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以及漫长的低重力状态(深空中将是零重力)给骨骼、肌肉、心血管带来危害。因此有科学家建议,比起来在旅途中进行严格的锻炼计划,不如以旋转飞船产生人造重力来得更好,也便于适应火星那只有地球40%左右的重力。
 
最后轮到设备上的问题。目前登陆火星的成功率大约在30%左右,这儿不像在月球,火星的引力使软着陆更具挑战性;而等到回程时,不多不少的重力又意味着加速度的不足,从火星起飞得有大量的燃料供应。
 
此处尚没有考虑进红色星球本身的状况,那些稀薄的大气、零下125℃的极寒、不明确的化学元素……得感谢这些年来打头阵的探测器和火星车们,起码让人们对困难程度有所判断。
 
以上难题,NASA官员概括成俩词:技术与资金。他们对后者更没把握点。
 
迟迟未予确定的公共资金,为私人太空企业的“火星梦”提供了说话的机会。荷兰火星人(Mars One )公司的CEO上周六还在华盛顿大学声称,斥资60亿美元、50位旅行者的单向火星之行将在2023年启动。今年他们已开始在志愿者中挑选宇航员了。而除了不用考虑从火星上返程的麻烦事,目前还看不出这一计划的优势所在。
 
NASA也在和SpaceX公司及其他私人机构进行合作,但这些只是手段,由国家行为来完成登陆火星的使命,仍然是最终的目标。多少NASA人盼望着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也能成就一段伟大的岁月,重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辉煌。但这场远征,除了要打点好技术行囊,也要有足够的盘缠。
 
■ 背景链接
 
2012年8月6日,好奇号核动力火星车作为人类迄今派往其他星球的最精密移动科学实验室,在经历了惊心动魄的着陆过程后,成功踏上了火星的土地。而8月6日这一天也就成为它的生日。
 
对于美国宇航局来说,好奇号是一台25亿美元的火星探测项目,是NASA的“招牌产品”,重要性堪与哈勃太空望远镜比肩。在过去一年的火星探索岗位上,好奇号捷报频传:发现远古河床的痕迹、分析了火星大气,更重要的是确认了火星曾存宜居环境,且曾经可以为任何生命形式提供能量。
 
而在美国民众眼中,好奇号是台“国民”火星车,它的名字是征集来的,和一般没头没脑的铁家伙相比,它的“个性”也讨喜:登陆全程就在纽约时报广场直播;而它着陆后第一件事是忙着更新它的推特;曾发过自拍照(它自己映在火星地面上的倒影)……种种“卖萌”之举博得了众人宠爱。因此其一周岁生日当天,全世界太空爱好者通过各种方式向它表示祝贺。而它“扮孤寂”演奏的生日歌,其实是NASA的工程师为它编程的。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