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科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7-23 9:00:00
选择字号:
暴雨让中国城市屡成泽国 根治内涝不能单靠工程
 
■本报记者 彭科峰
 
7月21日是北京“7·21”特大暴雨一周年的日子。在那场罕见的暴雨灾难中,77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一年过去了,暴雨夺命的事件还在我国各地不断上演。今年7月8日晚,河北邢台发生暴雨,导致南环地下桥积水严重,一辆小轿车水中熄火,车内3人溺亡。7月11日~12日的暴雨,则导致延安城区多处出现内涝,多人伤亡。
 
城市内涝难题到底应如何化解?单纯依靠加快河道、下水道等排水设施建设,能否根治城市内涝?对此,在近日举办的“中国生态学学会学术沙龙暨第一期生态修复沙龙”会议上,多名专家提出了不同意见。
 
排水管道建设赶不上城镇化速度
 
在城市发生内涝时,排水管网的不畅往往成为各界抨击的目标,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往往成为政府关注的重点。
 
2011年,武汉市一共产生88个渍水点,换来了网友“到武汉看海”的调侃。
 
此后2年,武汉大力加强地下管网建设,计划投资230多亿元治水。但今年7月,一场持续暴雨让武汉再度内涝,再度被网友揶揄为“一晚变东方威尼斯”。
 
武汉大学的一名城市建设专家在此前接受采访时就表示,武汉之所以再成泽国,是因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速度追不上城市建设速度。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敏也指出,极端气候变化带来的暴雨天气越来越频繁,高速的城市化也导致城市建成区面积迅速扩大。
 
“这两种因素叠加起来,使得城市内涝问题在我国表现得较为突出。”杨敏表示。
 
治理城市内涝要考虑综合因素
 
多名与会专家表示,当城市的面积越来越大,新修的道路越来越多时,还想仅靠传统的排水管网来解决内涝问题,这种思路已经行不通了。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巡视员张悦认为,解决城市内涝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规划排水系统时,应该考虑综合因素,不能单纯依靠传统的排水计算手册,“我们需要将数字化、信息化、模型化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书函则表示,可采用多种雨水利用措施,来防治城市内涝。
 
他认为,增渗措施、滞蓄措施及生物滞留净化控排技术、雨水收集措施等都是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不错办法。此外,还要通过合理规划,保证雨水管道系统顺畅连通。
 
生态修复才是治本之道
 
会上,多名专家指出,要想彻底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更不能忽视城市生态的修复。
 
“要采取工程技术与生态修复并重的综合手段。”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刘树坤认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不能只单纯地从工程的角度去解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则强调,城市内涝的生态修复,本质上是生态关系和生态系统的修复,是我们观念、体制、技术、方法的重建。“生态修复应该包括生态基础设施的修复、产业结构的修复和生态管理能力的修复。”他说。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锋认为,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去改善城市地表基础设施,在提高城市生态品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要利用多学科的方法来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包括管理体制、生态工程、湿地、绿地系统规划等。”
 
《中国科学报》 (2013-07-23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