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科学会议组委会 张先恩 刘鸣华 孟宪平 杨炳忻
1993年4月9日~11日,在北京香山饭店举行了一次特别会议。会议的主题是21世纪初基础科学展望和“九五”国家基础研究发展战略。与会者有我国科技领域各管理部门负责人周光召、朱光亚、朱丽兰、惠永正、张存浩、唐有祺、陈能宽、马俊如等,科学家22人。张焘代表组织委员会提出了创办香山科学会议的宗旨、总体构想和当年的活动计划。胡文瑞介绍了美国戈登会议简况。大家认为,要借鉴戈登会议模式,发展有中国特点的学术会议,提倡学术民主,自由探讨,可以发表带有不同观点的评论,讨论未来科学发展方向和政策等。会议还就基础研究的一些战略思想、若干战略重点和前沿领域进行了分析。会上,大家均以科学家身份发言,气氛十分活跃。
会议正式定名为香山科学会议(简称香山会议),至此,香山会议作为一个科学前沿论坛进入科学界视野。截至2013年7月10日,总共召开了481次香山会议,其中国际会议41次,小型专业会议(S学术讨论会)16次,与会者19033人次,其中外籍学者751人次。
形成自身特色,创造办会品牌
香山会议先后得到了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中科院学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工程院、国家教育部、解放军总装备部、原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协和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国家卫生部)等部委的联合支持。2000年,香山科学会议由上述支持部门组成成立了领导机构—香山科学会议理事会。执行机构为组织委员会(组委会),学术秘书组和香山科学会议办公室为日常办会机构。2004年以来,先后制定了香山会议章程和管理办法,并设立了中英文网站(http://www.xssc.ac.cn/)。
香山会议是一个高层次、跨学科、小规模(40人左右)的常设学术会议,包括学术报告会、专题座谈会等不同形式。该会议在探索科学前沿,促进学科交叉和科学家之间的合作,提出我国重大科学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会议直接产出,编辑了“香山科学会议简报”和“香山科学会议情况反映”,出版了《科学前沿与未来》系列专著和《年报》等,分送与会学者和中央国务院以及政府各科技管理部门。
香山会议力图创造一个宽松的学术交流环境,为科学家开辟一个自由的学术讨论场所。这里,没有主席台,没有开幕式,直入会议主题;与会专家不论职位,不分资历、不讲辈分,一律平等;与会专家只代表个人对科学与问题的认识,不代表部门和单位的利益,不在会上讨论立项与经费问题。因此,会议氛围十分宽松,与会专家均能畅所欲言,言无不尽。会议主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倡发表不同学术观点。为使会议能够充分交流,根据积累的经验,报告与讨论的总体时间比例至少要为 1:1。对一些重大的科学问题和政策议题,鼓励开展头脑风暴,启迪创新思维。
香山会议成为青年科学家向往的场所。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科技事业曾经为人才断层所累,香山会议作为一个科学前沿阵地,为加速年轻科学家成长作出了努力。会议要求有一定比例的青年科学家参加,尤其鼓励他们的创新活力和质疑精神。1994年和1995年,还专门举办了两次青年学者专题香山会议,由当时还很年轻的白春礼和李静海、裴刚和李晓光分别担任执行主席,讨论了一批科学前沿课题。周光召参加了这两次会议,除了参与学术讨论以外,还语重心长地说,中国要从你们这一代开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科学水平。近20年过去了,这些人成了我国科技界的各个领域的领军人才、战略科学家、甚至是国际知名学者。
早期多次担任执行主席的师昌绪认为,香山会议有两大特点:一是创造宽松学术环境、培养创新的学风,这有利于大家畅所欲言、自由讨论;二是一个非官方的、许多部门共同支持的科学会议,不立项、不争钱,有利于大家潜心学术交流和争论。香山会议发起人之一惠永正认为,香山会议对国家很多科学方针制定、决策起了很大作用,他鼓励香山会议更加开放,真正成为科学家自由的讲坛,交流学术、交流思想的场所。
鉴于此,香山会议拟定了它的宗旨:创造宽松学术交流环境,弘扬学术民主风气,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未来,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推进整体综合性研究,启迪创新思维,促进知识创新。多年来,按照它的宗旨实践,种植了“中国学术界的一片绿地”,形成我国科学会议的典范。
探索科学前沿,促进知识创新
二十年来,香山会议围绕前沿科学领域和方向选择了大量会议主题。
基础科学各领域前沿一直是香山会议最大的主题,总体比例达35%,主要包括数学及系统科学、凝聚态物理、高能物理、分子科学、空间科学和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科学等。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香山会议就成为这些领域研究和制定学科发展战略的主要平台。一些选题十分前沿,例如飞秒化学、单分子、单原子操控、高温超导、强磁场科学、量子通讯与量子计算、压电电子学、有机电子学、极端环境科学、深地科学、暗物质探测、生物演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南极冰穹天文学和物理学等。一项典型的例子是,2005年召开了“中微子振荡与反应堆中微子实验”香山会议,2006年获得立项支持,2012年在国际上率先发现第三种类型的中微子振荡,对中微子物理未来发展方向产生重大影响。
香山会议还就基础科学重大历史事件举行了纪念性学术讨论会,如,相对论物理学100年发展与展望(2005年)、伽利略发明望远镜400周年学术活动(与国家天文台、美国坦普顿基金会等联合举办)、国际极地年及未来极地研究的科学前沿(2008年)等。
是香山会议十分活跃的领域,大约占20%比例,涉及到基础生物学、生物医学和农业科学。例如,在人类基因组图谱绘制期间和完成之时,香山会议组织了一系列主题讨论,如,基因组信息结构的复杂性(1994);人类基因组计划与21世纪医学(1997),遗传语文(2000);结构基因组(2002);基因组学和生命的进化(2003)等。如今,我国基因组学研究已经处于国际前沿。
与此同时,香山会议高度关注祖国医学的发展,先后召开了15次中医药主题会议。围绕中医基础理论、经络问题、中西医结合、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本草物质组、组分中药,道地药材品质、方药量效关系、中医临床疗效评价、针刀医学、针刺穴位组学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思路。
纳米科学技术是香山会议关注较早,也是最热门的主题,总共召开了18次会议。讨论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纳米材料、纳米体系、纳米器件、纳米生物效应、纳米医学、纳米安全、纳米设施等,通过香山会议制定了我国纳米科技十年发展战略,推动了纳米国家研究计划的设立与实施。
1994年,由叶笃正主持了主题为“全球变化”的香山会议,前瞻性地提出多项未来需要研究的前沿问题。以后总共召开了大约十次香山会议,讨论议题包括全球变化的过程、机制、影响和对策等。香山会议的讨论成果推动了在“973”计划中设立了全球变化重大科学计划,大大增强了我国以气候变化为核心的全球变化研究,同时也为我国应对气候谈判作出重要贡献。今年6月,徐冠华、刘燕华和马燕和主持了第465次香山会议,组织专家对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重点问题进行凝练与判断。对于全球变化这样的复杂性科学问题,香山会议无疑是一个适合的讨论平台。
主题大约占10%。会议主题如复杂物质系统微观模拟及计算物理、高性能计算、微电子前沿、纳信息功能器件系统、老年健康信息化服务、心理生理计算等。近两年召开了两次有关大数据科学的香山会议,围绕大数据科学技术问题和应用挑战展开了深入讨论。
材料科学也是香山会议的重要主题之一,而关于碳纳米材料(富勒烯,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碳电子学和有机电子学这些领域的发展尤为瞩目。在朱道本的推动下,香山会议先后以“分子与塑料光电子学”、“富勒烯科学的发展与研究”、“碳基半导体界面科学与工程”、“新型二维晶体材料及在未来信息器件中的应用”等为主题,组织了多次香山会议,推动相关领域在我国的发展。目前,我国材料科学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交叉科学是香山会议的又一个特色,包括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如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PET与
)、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的交叉(如合成生物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如数学、物理学及其它自然科学与经济学的交叉、音乐声学)等。2012年由白春礼、张先恩和美国国际基金会米哈伊尔·洛克(Mihail Roco)博士主持了“纳米、生物、信息、认知新兴汇聚技术(NBIC)香山会议。NBIC汇聚技术概念源于美国,本次会议,中、美、澳三国学者围绕其方法、平台、应用及影响展开讨论。会议建议成立专门的NBIC国际学会,每两年组织一次会议,为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提供咨询和参考。
香山会议还鼓励组织专门的国际会议,以加强与国际同行的实质性交流。目前已经召开了41次。例如,自1994年5月成功召开第一次“功能超分子体系”香山会议以后,又组织了5次系列会议,其中4次是国际会议,诺贝尔奖获得者让-马利·莱恩(Jean-Marie Lehn)多次参加会议,对推动我国超分子科学发展和分子自组装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香山会议办公室统计,20年中,香山会议选题按学科领域划分,比例依次为:基础科学(传统的数理化天地生学科)35%,资源环境及地球科学等18%,健康科学13%,
10%,材料科学7%,交叉科学5%,农业科学4%,制造与工程科学3%,能源科学2%,其他3%。
香山会议有一个基本要求:在会上不讨论立项和经费问题。一些会议的确有功利化倾向,是不受鼓励的。但这一要求与管理部门吸收香山会议讨论的成果并不矛盾,例如纳米、量子、干细胞、蛋白质、全球变化等国家重大科学计划的设立、基础研究发展战略和规划、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医理论研究和传染病基础研究专题的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些重大项目或重大研究计划的设立、中科院一些先导性项目的设立等,都参考了香山会议的意见。
立足科学依据,服务国家战略
在战略科学家的倡导下,香山会议围绕一些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国家发展重点领域规划开展了前瞻性研究,从科学角度提出重要的咨询意见。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
一是战略高技术及产业主题,包括:中国高速铁路技术发展战略、中国高速信息网的对策、跨世纪航空发动机发展科学对策、西部跨流域调水及其高技术、电动车产业的关键技术(电池)的现状与未来、我国高性能计算的发展、中国的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等。
二是社会发展和民生工程主题,如,西部发展中能源与资源利用及其环境保护、中国天然气资源与发展战略、我国海洋科技工程战略、中国的干旱势态和蓄调水问题、遏制中国艾滋病流行策略等。围绕我国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先后召开了两次香山会议,分别讨论改革的科学决策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生物医学。陈竺在主题报告中概括了生物医学研究的三个趋势:还原论向整体论转变,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发展,基础研究向临床医学转化(转化医学),同时提出,转化医学成果要通过政策、循证决策进入制度安排,成为卫生政策,从而造福群众。
三是科技发展规划主题。我国一些国家科学技术计划如基础研究发展战略、高技术(S863)计划发展战略、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大科学工程项目等都曾借助香山会议平台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确定计划的框架。
此外,香山会议还启动应急机制,组织科学家对SARS疫情、汶川特大地震、湖泊富营养化、煤矿瓦斯灾害等重大公共灾害成因进行研究,提出科技应对措施。
研究科学政策,推动制度创新
中国近三十年一直处在快速发展中,改革成了主旋律。科技界也不例外。
1997年,周光召和徐冠华担任执行主席主持了“中国科学政策”的香山会议。当时我国正在酝酿推进第二次科技体制改革。与会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改革发表了一些碰撞观点,提出了许多建议。同时指出,关于制定政策,要透过宏观发展成就的喜人景象,看到科技发展中显露出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研究机构的各个层面都处在一个“谋生存,图发展”的盲目无序的竞争中,并孕育着“边界模糊、功能趋同、结构失衡”的倾向。讨论中,大家对基础研究应服从国家目标这一总体原则是认同的。但对重点学科的提法颇有争议,应在更大范围讨论。会议总结认为,“没有不同思想的撞击,政策就会出偏差”。这次会议让科学家、科学政策研究者和科技管理者在一起讨论科学政策,十分有益,为合理制定科技体制改革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4年召开了“国家创新体系中研究开发资源优化配置的科学问题”香山会议。路甬祥、徐匡迪、徐冠华、杨柏龄和周寄中为执行主席,来自企业界、政府主管部门、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就“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R&D资源配置”、“以市场机制配置R&D资源,创建国家创新系统”和“在配置R&D资源中的产学政合作”为主题展开了讨论,大家认为,强化我国技术创新系统建设,调整和完善相关的保障和激励政策,切实做好企业研究开发资源优化配置工作,提升企业的技术竞争力和核心技术竞争力,已刻不容缓。为此,专家、企业家们提出7条建议,报有关部门,供决策参考。
如何评价我国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缺乏可靠的方法。但近年来,科技进步贡献率不再仅仅是一个纯学术研究问题,已开始被政府管理部门关注,并正式列入政府文件。2012年,受万钢委托,王元、吕薇和穆荣平主持召开了“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香山会议。会议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各种测算方法,提出“主因素分析法”模型,并测算出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8.2%。但会议讨论认为,学术界不同的测算模型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必须给出测算条件;政府管理部门对于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要有别于学术界,不适合不拘一格和自由探索,而必须秉持公开、客观、稳定和可持续的原则。专家们同时建议,政府层面的测算应侧重于纵向比较,可以反映历史变化,不适合横向比较,更不适宜作为地方政府业绩评价考核指标。
弘扬科学精神,香山红叶正艳
什么是科学精神?周光召在第50次香山会议中的主题综述报告中指出,科学精神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二者又有不同。科学是人们以严肃的态度、严密的观测和实验、严格的推理所得到的关于客观世界中各种物质的形态、结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的变化、运动、发展的规律性的知识体系。科学精神是通过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道德所体现出的严肃认真、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敢于实践、独立思考、尊重证据、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气质,这些构成了科学精神完整的内涵。
成思危在第100次香山会议上说,香山科学会议给我们的科学界和科学事业带来一股清风、一股新鲜空气,针对我国科技界存在的一些问题,香山会议发扬4种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争鸣精神、融合精神。以简报等方式向有关部门推荐重要科学信息,推荐科学人才。
钱学森作为香山科学会议的倡导者之一,在召开第100次香山会议前夕,以信代言:学术民主、青老平等、多学科的自由碰撞,开创无拘无束自由讨论、求实创新的新学风,是香山科学会议期望并正在实现的目标。然而积习难返,愿大家继续努力。
香山会议,它好似一片香山红叶,凝聚着众多学者的智慧与奉献,承载着老一辈科学家的殷切希望,自由地飘散,飘向各方,传播科学精神。
红叶正艳,拥抱秋的收获。愿香山科学会议以20年的发展为基础,继续弘扬科学精神,倡导学术民主,启迪创新思维,持续促进科技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中国科学报》 (2013-07-16 第6版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