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春生 通讯员 史文利
悉尼大桥、埃菲尔铁塔、帝国大厦……一座座中外知名的“建筑”,每一扇“窗户”、每一道“桥梁”的细节雕刻都散发着工程与艺术的魅力。
两天时间、千余件创意作品、10万元的成交量、20余万次的网络投票评选点击量。在日前太原理工大学举办的大学生创意市集上,由该校材料成型专业的同学们按照1:500的比例制作出来的仿真模型受到了买家的热捧。
这项已成功举办3年的大学生创意市集,正是太原理工大学“生涯导航”教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想“落地”
所谓“生涯导航”,是太原理工大学针对所有学生实施的一项系统人生规划教育。在“生涯导航”中,品德修养、身心健康、职业发展、创新素质是四条横向主线;纵向则根据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一至四年级教育主题,即我与大学、我与社会、我与职业、我与未来等构成。
“生涯”导航包括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心理教育、职业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把远大的理想分解为阶段化、具体化的培养目标,构建起 “听得见、看得清、够得着”的目标体系,“生涯导航”计划就是这样,让理想落地。
周玲是该校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的一名大四学生,目前她已被保送到中科院读研。早在大三时,周玲就已发表了一篇SCI文章,达到了很多博士生毕业的学术要求。她取得的成绩源于一份计划书。在这份计划书中,从入学之日起,每个同学都要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制定详细的成长成才计划书。而这份计划书也是“生涯导航”的一部分。
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学校还专门制定了自主实践学分制,规定每个学生四年毕业时必须取得两个自主实践学分,从制度上引导了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正是“生涯导航”,为学生提供一个清晰的、需要努力的、有希望实现的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又成为学生学期考核、年度素质综合测评的依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努力的积极性、主动性。正如该校党委副书记张惠元所说:“‘生涯导航教育计划’就是要密切结合专业培养计划和目标,注重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为了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为了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
“两课”结合
生涯导航教育计划强调围绕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用“实践”连接“课内”与“课外”,课内课外并重,相辅相成,实现了育人与专业培养计划的紧密结合。而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延伸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也已被纳入生涯导航教育计划之中。
据了解,太原理工大学目前已形成以国家级竞赛为引导、以学术创新基地为依托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经过评估,学校推出了大学生科技竞赛排行体系,每年拿出100万用于科技竞赛活动和基地建设。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年,太原理工大学参加各类竞赛的学生人数达到5219人,共获得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三创挑战赛等赛事的3项全国特等奖、24项全国一等奖、43项全国二等奖,全年各类国家级、省级竞赛共获奖项441项。
除此以外,学校每年还投入700万元,大力推进勤工助学活动,年平均上岗学生8000余人次。
课内与课外,太原理工大学建立和完善了“经济资助、精神引领、心理援助、能力培养”四位一体的立体助学模式,让“生涯导航”在工作中起航。
“导”“航”互动
在太原理工大学逸夫楼六层,有一间100多平方米的教室。几乎每天,这里都有学生在组装机器人、焊接赛车、进行实验论证……这里便是“晓明研究室”的一个活动基地。
不同于其他的研究室,这里更像一个高智能的KTV,所有的电子设备都由学生自己制作安装,各种各样的灯光只需要一个遥控器控制,还安装了音响设备。展览柜上摆放着学生们的“杰作”,灯光压力计、直升机模型、智能机器人,他们设计制作的机器人能跳千手观音、航母STYLE……这一切都是在研究室的指导老师——常晓明教授的悉心辅导下完成的。
优质专业教师具有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思想过硬、对大学生的生涯规划影响大等特点。因此,各学院以研究生导师为依托,成立了“生涯导航”专家导师团,以专家系列讲座、班级访谈等活动为载体,引导大学生作好人生规划,适应职业发展要求。
学校在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机制上实施班主任、辅导员的“双轨制”。班主任全部由专任教师兼任,负责学生学业和班级建设。由于班主任所带学生人数相对较少,与每个学生接触的机会增多,能够做到更加深入学生、了解学生、贴近学生。另外,教师本身的专业背景成为了对学生“导航”最有利的因素,能直接促进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和未来职业准备与发展。
不仅如此,太原理工大学还拥有一支“导航排头兵”——生涯规划团队,他们担负着全校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教学任务。
“生涯导航”教育计划结合时代特征和学生特点,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平台,发挥实践育人特色与优势,有机整合校内外资源,不但打造了先进的校园文化,也点燃了每一位青春学子的激情,让他们能在跨入社会后走得更稳更远。
《中国科学报》 (2013-07-11 第6版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