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顾华宁 彭丽报道】6月17日,为促进中美地质学会之间的学术交流,中国地质学会与美国地质学会在中国成都举办了以青藏高原地球科学为主题的第一次联合科学会议。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汪民、中国地质学会秘书长朱立新、美国地质学会负责人Suzanne Kay、Jack Hess、Clark Burchfiel以及500余名中美两国地质学家参会。会议由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承办。中国地质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孟宪来主持大会开幕式。
汪民在致辞中说,今年是美国地质学会成立125周年。美国地质科家们不仅为美国而且为世界地球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国地质学会也走过了91年的历史,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地质科学取得了一系列的新的成就。2012年,中国的地质勘查投资超过1200亿元,同比增长8%;一次能源的产量达到31.8亿吨标准煤,能源自给率达91.4%。近年来,中国实现了青藏高原1:25万地质调查全覆盖,神舟载人飞船和嫦娥探月计划持续展开,“蛟龙号”到达7000米水深,“资源1号”02C卫星发射成功,地球深部探测计划取得新进展,中国地学正在向深空、深海、深地的新领域开拓发展。中国大陆构造及动力学、青藏高原等许多世界性的地学研究课题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全球地质学家的关注和研究。
美国地质学会负责人Suzanne Kay女士和Jack Hess先生分别致辞,他们回顾了中美两国地质学会开展合作交流的历史根源以及双方在环境环境、地质灾害防治等多个方面领域取得的成绩后,均希望两国地质学会这种合作交流能够成功保持下去。
开幕式结束后,大会四个特邀学术报告分别由麻省理工学院Clark Burchfiel教授、成都理工大学黄润秋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董树文研究员和美国加州大学Mart Harrison教授带来。此次大会室内会议共计三天,将围绕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大地构造演化、大陆变形与地质响应—东亚资源与灾害、环境变化与生命演化—地球化学与碳存储等三大议题开展沉积盆地与油气资源,水资源与水文地质,生命与地球历史上的关键过渡期,二氧化碳循环与储存,天然气水合物等14个专题的学术交流。
室内会议结束后,两国地质学家还将进行联合涉及青藏高原、陆内变形与成矿和生物灭绝剖面的野外考察。其中,将选定四川都江堰、映秀、彭州、北川等地为重点考察地区,以龙门山断裂带的地质构造变形特征、地层接触关系、盆—山构造转换样式等方面的实地调研为出发点,在观测汶川地震后映秀—北川地表破裂带和彭县—灌县地表破裂带的地貌变形单元、破裂特征、展布规律与地表过程,针对龙门山内部造山带的变形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及其造山演化过程等当前大陆动力学研究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野外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