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理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3-6-14 13:49:27
选择字号:
评论:舆论为何“越权”干涉大学的教育和学术
 
近日,一篇题为《网络会话中“呵呵”的功能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突然在网上走红。一个网上堪称“用烂了”的词汇,成了一篇硕士论文的研究对象,让很多网友大呼“神奇”。起初,有网友质疑这张封面照的真实性,但依据学术期刊网络的检索结果,记者很快证实了论文的真实性。
 
随后,又一条来自大学的信息,令网友很纠结,记者从吉林艺术学院获悉,“好声音”选手梁博因英文成绩不尽如人意未达到录取资格,但吉林艺术学院已经向教育部申请,破例录取梁博为该院研究生。
 
这两件事按理都属于学校的“自治范畴”,前者是学术事务,硕士学位论文有无学术性,应按学术原则,由学术共同体评价;后者属于招生事务,学校是否录取某个学生,应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标准,按教育标准决定。可是,从这两件事所引起的舆论反应看,很多网友都对学校的内部事务特别热情,而这种热情,从学校自治角度看,会影响学校的自治。比如,像对于“呵呵”这一网络词汇的研究,从学术角度看,语言学研究生以此为研究题目,是很正常的,但网友会觉得这样的研究,根本没有价值——很多时候,我们斥责功利的学术价值观,可却不自觉地也用功利的观点去评判学术研究活动。
 
大学的独立、自治,不仅是相对于政府行政力量而言,也是相对于社会力量而言——社会舆论不能替代教育原则和学术原则,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学术进行评价,否则,大学就会在迎合社会舆论中,不知所措。
 
在国外,大学独立办学,实行学术自治,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实行理事会(董事会)治理,理事会的组成十分广泛,这种治理机制,把公众的意见体现在学校办学战略中。与此同时,学校内部行政权和学术权、教育权分离,学术决策由学术委员会负责,教育决策则由教授负责。只有当课程设置、学术研究超出教育、学术范畴,成为公共话题之后,才会引起舆论关注。
 
但我国大学不管开设新课,还是进行研究,都可能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这反映出公众参与学校办学监督的内在需要,也表明我国大学的教育和学术公信力并没有形成,如果大学的教育决策、学术决策坚持教育标准、学术标准,舆论也不会“越权”去干预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尤其令人忧虑的是,在某些重要学术事务中,比如学术不端的查处,学术评价严重缺位,舆论评价反倒成为重要的力量,这是大学自主权缺失,办学陷入迷茫的严重后果。蒋理(上海 教师)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