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巧玲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6-14 10:07:22
选择字号:
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航天精神事业成功之魂
 
■本报通讯员 张巧玲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中国载人航天所创造的成绩一直为世人惊叹,而一个又一个成绩都是由无数航天人在航天精神的感召下创造出来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认为,“神舟文化”、“载人航天精神”贯穿着整个载人航天工程。
 
在神舟十号发射前夕,《中国科学报》随央视节目组在钱学森生前的办公室采访了这位神舟飞船的首任总设计师。近距离的接触,让人感觉到,这位在航天界名声显赫的专家,是一位经历丰富、平易近人的老者。
 
回忆起载人航天工程20多年的发展历程,戚发轫说自己这辈子经历过最过瘾的事情,就是神舟一号发射成功。“当时其实是我这辈子最紧张的时刻。神舟一号工程打破了科学规律,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把初样的产品打上去了,结果不但回到了中国,而且精确度很高。”
 
但是,戚发轫发自肺腑地说:“不要看我现在的光鲜,实际上我是失败次数最多的人。但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时获得的知识比成功时多得多。”
 
从1968年成为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负责人开始,戚发轫先后担任了“东方红二号”卫星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并在国内卫星通信工程、“风云二号”卫星气象工程、“东方红二号甲”卫星工程、“东方红三号”卫星工程中担任重要职务。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后,戚发轫又担任神舟飞船总设计师。他也由此成为中国航天事业最重要的经历者之一。
 
然而,一辈子的航天经历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并非是一次次成功的辉煌,而是每一次失败所带来的刻骨铭心的教训。
 
1962年,完全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第一颗导弹——“东风二号”发射失败。“亲眼看见它落到地下摔死,爆炸了!”谈及这一经历,戚发轫至今仍心痛不已。
 
此后,在一次重要的发射任务中,降落伞没有打开导致了另一起坠毁事故。戚发轫说:“我们整整花了七个月的时间排查原因。”但也正是这次问题的出现,杜绝了以后发射任务中的类似事故。
 
后来,在又一次任务中,卫星的一个元器件坏了,当时卫星的总师判断这不是批次性问题,因此换了一个元器件后继续发射。最终,还是出了问题。
 
“航天工程来不得半点马虎。”戚发轫说,“尤其是,载人航天人命关天,决不能有一丝闪失。”这么多的经历,也让戚发轫深刻认识到,搞航天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制度来保障。
 
在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期间,戚发轫将建立一套完整的航天工程管理制度和航天文化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戚发轫回忆:“当时我说,我们是一个老头子带着一帮年轻人干。” “怎么干?队伍参差不齐。而且,整个载人航天工程系统庞大,参与单位众多,如何协调和管理?”
 
“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和航天文化,很难将所有的参与单位统一协调,那么,载人航天工程至今都可能弄不出来。”戚发轫说。
 
时至今日,具有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管理制度和文化已经形成。戚发轫举例说,五院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神舟文化”,即国家利益至上的政治文化、同舟共济的团队文化、勇于攀登的创新文化、零故障零缺陷的工程文化。
 
在多年的工程任务中,整个载人航天工程也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文化。戚发轫认为,载人航天工程之所以能步步为营,与载人航天的制度和文化的建设紧密相关。
 
《中国科学报》 (2013-06-12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