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珉琦 来源: 中国科学报发布时间:2013-5-10 14:05:21
选择字号:
李玫瑾教授:性格缺陷非犯罪根本
“生命的教育”对青少年尤为重要
■本报记者 胡珉琦
上海复旦大学“投毒案”从被曝光以来就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尤其是在警方公布了罪犯林某因“生活琐事”而杀人的犯罪动机之后,更让人们的内心充满了矛盾。
于是媒体争相报道投毒案的细节,并尽可能地通过还原林某真实的形象,为此前不那么令人信服的犯罪动机作进一步的解读。甚至有网友概括了林某在媒体笔下的性格特征,似乎是为了解释他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的某种逻辑关联。
然而,媒体找到的林某外表孝顺、和善、恋家,内心敏感、自卑、记仇、渴望认同,这些性格特征究竟多大程度上与他的犯罪行为存在联系,是不是拥有相似性格的个体也存在犯罪的“潜质”?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认为,性格与犯罪行为是存在关联的,但是,不存在某一类性格的人就一定会做出犯罪行为这一说法。
所谓的性格,指的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而人格可以说是一个人的整体风格,它既包括了智力这样主要源自先天的能力特征,同时也包括了主要有后天形成的性格特点。
“有少部分人具有犯罪人格,他们很可能会终身犯罪。”李玫瑾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相较于普通人,他们并不具有正常的、完整的人格。
“而这往往是由于,他们从小到大没人疼爱,因此,情感异常;没有接受很好的教育,所以,能力也异常。他们只能选择不择手段地活着,久而久之,他们以犯罪为生。”
在李玫瑾看来,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发生的校园枪击案、 丹佛《蝙蝠侠》首映式枪击案,以及当时震惊世界的挪威枪杀事件当中,犯罪人员都属于这一类。对他们而言,这种爆发性的犯罪行为,早晚会发生。
“但是,无论是马家爵、药家鑫还是林某的犯罪都是属于一次性的,是由于某个刺激激发了他们性格中的某项弱点。”李玫瑾认为。
当然,每个人的性格弱点都是不同的,对于一个心胸狭窄的人而言,别人对他的质疑、批评,可能诱发犯罪,但其他性格的人对此可能并不在意。不过,人们不禁要问,也并非所有心胸狭窄的人遇到这样的刺激都会采取同样的行动。
因此,李玫瑾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性格缺陷并不是导致犯罪的根本原因。
“导致犯罪最重要的基础是这个人的心理是否有底线,也就是说他是否知道人是有可为、有可不为的。”李玫瑾说,这就有赖于关于生命的教育。
“生命教育从来都是最难的。因为,生的教育和死有关,如果一个孩子没有经历过最爱的人的离去,他是不会感受到那种失去的痛楚的。”
李玫瑾曾在对马家爵进行犯罪心理分析时提到,“他对人生和生命的意义的疑问,从他中学时代就已出现,然而,从那时起,直至他杀人那一天,都没有人真正给他一个解答!”
既然“100年后,早死迟死都一样”,那么,身边的人早死晚死又有什么差别呢?所以,当马家爵与别人冲突时,他就这样随意地、轻易地置人于死地。
无论是马家爵、药家鑫还是林某,他们的行为之所以让人们觉得无比遗憾,是因为他们拥有正常的生活环境,他们聪明,受过高等教育,也懂得爱,而由于教育的缺失,导致他们内心的力量并不完整,对生命的理解出现偏差,才最终导致犯罪。
心理学家曾经指出,人的攻击行为与挫折感成正比。而李玫瑾表示,青少年的挫折感要多于成年人,所以青少年的攻击性比较突出。
她在教学中时常会遇到学生提出的有关“人生”的疑惑。因此,她也多次呼吁,尤其在大学生的课程设置中应该增加“独立人生知识课”、“婚姻恋爱课”、“人际交往知识课”等等。“总之,要增加对年轻人更现实、更实用的人生知识性课程。”
《中国科学报》 (2013-05-10 第11版 真相)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