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4-9 8:13:50
选择字号: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晏乃强:“控硫”十年有功 “减汞”箭在弦上
 
■本报记者 黄辛
 
“在大家眼里,现在的空气质量是越来越糟,但实际上,我们的污染控制在10年内还是取得了一定成就。”在近日于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973”计划汞污染相关项目所属课题——“汞污染排放过程形态调控机制及控制技术原理”启动仪式上,课题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晏乃强如此表示。
 
晏乃强给记者展示了这样一组数据:
 
1995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首次超过欧美,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这直接导致当时酸雨面积占到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40%,并引发了在“世界10大污染最严重城市中国占有8席”的国际舆论。进入“十五”后,随着经济新一轮的强势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又开始激增,空气质量也迅速恶化。
 
进入“十一五”后,我国燃煤电厂脱硫进入了实质性攻坚阶段,由于“上大压小”、“部分能源替代”等能源政策的实施,加上燃煤电厂脱硫装置的普及,我国二氧化硫的总量控制终于取得成效。尽管在这个期间煤炭消耗量进一步上升到32.2亿吨(与2005年相比,煤炭又增加了约50%),但在各级部门“严防死守”下,我国终于实现了二氧化硫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准上减排10%的约束性指标。截至2010年,全国火电脱硫普及率已达到82.6%,至今更是达到90%左右,远高于目前美国火电厂50%左右的脱硫普及率。
 
晏乃强说:“1995年的时候,我们全年排放2000万吨的二氧化硫,到2012年,我们全年排放了2300万吨二氧化硫。虽然总量增加了,但是燃煤用量从不到20亿吨增加到了40多亿吨,几乎是翻了一倍多,可见我国新增长的二氧化硫排放量还是比较少的,我们的工作还是有成效的。”
 
“‘灰霾’之所以明显,是由于之前积累的‘旧账’使得大气环境容量基本上达到了饱和,而现在汽车总量快速上升,尾气排放总量随之上升,进入大气的污染物总量明显加大。然而,如果没有此前10年的不懈努力,现在的环境还要恶劣许多。”他说。
 
不过,晏乃强同时表示,虽然二氧化硫的排放源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氮氧化物、汞等重金属及细粒子的排放成了新的污控领域。
 
据他介绍,2013年1月19日通过的旨在在全球范围内控制和减少汞排放的国际公约《水俣公约》,就具体限排范围作出详细规定,以减少汞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损害。该公约将于2013年10月正式签定,汞减排将成为继温室气体减排、臭氧消耗物质削减等国际公约之后又一具有法律约束性的国际义务。“我国作为国际上汞排放大国,将肩负繁重的履约减排任务。”
 
《中国科学报》 (2013-04-09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