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庆环 冯颖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3-3-28 10:10:58
选择字号:
调查显示求职者选择“当科学家”比例偏低

 
对于80后、90后来说,“当科学家”是很多人青少年时代的梦想,但今天,当这一话题被再次提及时,当年的梦想者几乎都苦笑着说,现在的自己离当年的梦想已非常遥远,那只是童言稚语而已。近日,一项针对求职者未来3年职业规划目标的调查数据显示,仅有3%的女性希望“成为技术专家”,男性选择指数稍高,但也只有7%。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被调查的90后中,选择“成为技术专家”所占比率更低。
 
失落的科学家梦想
 
“我们班男生的理想几乎都是考进美国沃顿商学院。”北京一所重点高中国际班的学生小张这样说。
 
当下,高中生在高考时热衷报考经济和管理等专业,而在公务员不招收应届生之前,大学生对“考公务员”也是趋之若鹜。2009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报考审查通过人数达97万余人,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为73∶1。当下,很多青少年的理想都是“挣大钱”和“做高官”。
 
大四学生琪琪告诉记者,她在高中时的理想正是这样,经常对同学说等有钱后要买一幢大别墅,高考时她如愿以偿考入某重点大学经济系,现在她正准备出国留学,计划着研究生毕业后进一家大银行工作,实现当初的梦想。
 
而和琪琪同校的一名理科男生,因为现在仍然抱有“当科学家”的理想,而在生活中遭遇其他人的不理解,“没人会问你为什么学金融,因为这近乎于天经地义,但如果我说我想做科学家,立刻有人会问为什么。”他无奈地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的一名同学告诉记者,其实专业技术人员工资并不低,职位也很多,但是搞科研做技术实在太辛苦,数学、物理、化学和计算机系在很多学校都被公认为“四大疯人院”。如果工作继续干本专业,想成功,至少“板凳要坐十年冷”。而相较之下,金融、工商管理类等专业的工作相对轻松一点,还可能较快地给从业者带来可观的经济回报。这或许是青少年既不想做科学家,也不想以技术专家为职业的另一层原因。
 
理想教育要从个体出发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人们对“当科学家”有着不同以往的认识。在传统的认知中,认为孩子说“长大当科学家”就是有理想,但一位初中生的家长认为,这样虚无的理想是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指导教育缺位造成的。“孩子需要理想甚至是梦想,但是在树立起远大理想的同时,教育也要认真细致地从每个孩子的个体出发,帮助他发现自己喜欢和适合的职业。后者对于现代经济社会个体分工越来越细致的状况更加适应,也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在他看来,社会正在对什么是理想,什么是职业进行一种新的思想构建,将理想与职业分离,其实是对理想进行去功利化,是值得认可的。甚至可以说,人的理想应该是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有一颗服务于大众的心,这样的理想构建可能比只是想当科学家更有意义。
 
也有专家认为,孩子的理想不再高远,也说明了我们的社会更加多元化。我们的社会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形下,要尊重青少年从兴趣出发的人生理想和职业选择,同时,也要遵循兴趣是科研的第一要义,为那些真正有兴趣做科学的人搭建良好的平台,使其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成为科学家,这么做可能更重要。
 
当然,仍然有一些学生走在实现儿时“当科学家”理想的路上,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的女生小熊就是这样一个人。她告诉记者,当科学家的理想是她心里的一个种子。小熊现在最感兴趣的是海洋地质和第四纪古气候,她准备大学毕业后先去美国读书,至少读到博士,然后看机会一边学习一边寻找能用自己的兴趣做出一些研究的机会。
 
鼓励孩子为梦想奋斗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员杨旻认为,现在中小学生应试倾向严重,很少有闲暇时间看对升学没有直接帮助的东西,在她看来,闲暇时光受限制是对孩子培养科学兴趣的最大阻碍,与此同时,许多与升学挂钩的培训也正在极大地消磨着他们对数学乃至科学的兴趣。
 
此外,作为教育的重要和关键方面,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尊重孩子,鼓励孩子为梦想奋斗,而不仅仅是为利益而奋斗,更有益于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成功。
 
在杨旻看来,科学家群体要更主动更大量地承担起责任,因为科学精神是需要他们主动向青少年进行传播的。但现实是,我们的科普工作远远落后于世界上许多国家,例如我们的邻国日本,在科普上就做的很好,不仅大量编制、出版科普书籍,进行科学报告会和科技咨询,还开展科普影视片,科普展览等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教育。
 
科普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在大学里是科幻协会成员的小吴告诉记者,他就是小时候看了很多科普书所以才对科学很感兴趣,《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是他儿时的最爱,他还经常翻阅几毛钱一本的老书《五角丛书》,因为里面有好多科普的知识。“我也不知道是我对科学感兴趣所以看得多呢,还是因为看得多所以对科学感兴趣,可能是相互的吧。”他笑着说,而“当科学家”作为他最初的梦想,从未离开过他。(原标题:“当科学家”还是你的梦想吗?)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