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一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2-2 7:51:25
选择字号:
中国科学报:自主创新 铸就中国探月之梦
 
周一平
 
12月2日,嫦娥三号顺利升空。十年的风雨兼程,十年的坚持不懈,探月之旅,今朝梦圆。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2004年1月,国务院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2013年12月,“玉兔号”即将登陆月球。从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再到探月工程,中国航天人树立的每一座里程碑,都寄托着国人翱翔太空、探索宇宙的梦想。
 
2007年,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成功发射,拉开了我国深空探测活动的序幕;2010年,嫦娥二号发射,验证了深空轨道飞行控制和测控通信等关键技术,为后续探月二期、探月三期的平稳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嫦娥三号则承担着我国无人月球探测工程“绕、落、回”中的“落月”任务。
 
既往的孜孜以求与辛苦付出,注定要在今天树起一座新的丰碑,中国探月坐标系上又诞生了一个新的起点。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嫦娥三号这一闪耀的光点,恰恰彰显了中国人是如何惕厉自省、奋发图强,进而铸就一条自主创新的探月之路。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类第一轮探月高潮中,中国尚处于羡慕与观望状态。不过,当时国内月球科学的跟踪研究工作已为今日的成功埋下火种。
 
1994年,随着发现可能存在水的证据,国际月球探测取得重大进展。之后,人类掀起了新一轮的探月高潮。彼时的中国,无论是社会经济发展还是工业基础,乃至航天工程的建设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于是也积极加入到月球探测的队伍中来。
 
新世纪之初,美国、欧洲部分国家、日本和印度等不约而同地宣布新的月球计划,将人类月球探测活动推入新的历史时期。在这场围绕月球的新一轮太空竞赛中,中国没有失去先机,而是步步为营、稳步前进。
 
1999年,前国防科工委组织有关部门开始系统论证月球探测的科学目标;2000年,中科院通过相关科学目标的评审,先期开展有效载荷的研制工作;2004年,一大批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历时两年多的论证,提出了立足我国现有能力的绕月探测工程方案。
 
不可否认,相比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我国的月球探测工程起步较晚,科技储备及研究相对滞后,但中国依旧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特色鲜明的探月之路。
 
2007年,我国发射嫦娥一号卫星,成功突破绕月探测一系列关键技术,对月球地形地幔、部分元素及物质成分、月壤特性、地月空间环境等进行了全球性、整体性与综合性探测。在科学研究方面,获得了120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三维月球地形图等成果,并收获大量原始科学数据,进一步丰富了人类对月球的认知。嫦娥一号任务之后,我国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初步建立。
 
2010年,嫦娥二号卫星发射,突破了运载火箭直接将卫星发射至地月转移轨道的发射技术,试验X频段深空测控技术,验证100公里月球轨道捕获技术和100公里×15公里轨道机动与快速测定轨技术等关键技术。嫦娥二号卫星成为我国第一个飞入行星际的探测器,中国也成为第3个飞入拉格朗日点、第4个开展小行星探测的国家。
 
通过嫦娥三号任务,我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实施“落月”巡视探测的国家。
 
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自主创新之路的重大突破。此次“探月之旅”将突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深空测控通信与遥操作、深空探测运载火箭发射等关键技术,并建立起月球探测航天工程基本体系,形成重大项目实施的科学有效的工程方法。令人惊叹的是,嫦娥三号任务还将突破我国航天工程新研技术不超过30%的惯例,新研技术和产品高达80%以上。
 
事实上,月球探测对推动科技进步和国力提升起到了显著的带动作用。在航天技术领域,空间机器人、太空用材料、导航与控制、深空测控通讯等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人工智能、大气模型、空气动力学、地球科学等获得大量研究成果;在经济产业方面,带动了空间技术、高新材料、通讯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以探测为起点,通过三期工程的实施,我国将获得一批自主创新的航天工程技术和月球科学研究成果,为后续载人和深空探测奠定基础。
 
同时,随着一次次月球探测任务的深入开展与成功实施,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攻坚能力得到极大的验证与提升,还由此建立起一支年轻而富有创造力的骨干队伍。通过我国自主月球探测科学数据的获取和研究,更是培养出一支行星科学研究的核心力量。
 
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打开了中国走向深空探测的大门。根据《2011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未来我国还将开展载人登月前期方案论证、开展深空探测专项论证,继而开启对太阳系行星、小行星和太阳的探测活动。而目前,我国的火星探测论证工作正在加紧进行。相信随着我国月球及深空探测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及人才队伍的成长,中国航天人的目光将由月球转向火星、太阳、银河系……
 
根据计划,再过几年,探月三期工程的“回”将由嫦娥五号完成。那将是一个令人期待的美妙而优雅的场景:嫦娥五号在月球上用“手臂”铲取月壤、钻取岩心,放置在返回舱内,然后登舱从容返回地球。
 
长天信步过康桥。尽管相较于美国、苏联的月球探索之旅,中国人的步伐慢了一些,但跨过“落月”这一门槛,我们的探月和深空探测活动必将迎来飞速的发展,浩瀚的太空中也必将树起属于中国人的伟大丰碑。
 
《中国科学报》 (2013-12-02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