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东 王祥峰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3-10-25 9:31:56
选择字号:
山东省农科院开启创新驱动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经历过严寒与酷暑,经历过干旱与湿涝,今年山东在夏粮再创新高之后,秋粮又颗粒归仓。山东粮食连续11年丰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其中,山东省农科院的品种和技术支撑功不可没。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面对消费需求刚性增长、耕地数量减少、水资源短缺等严峻挑战,科技进步无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出路。要实现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最终还要依靠创新驱动产生的强大推力,而山东省农科院正是齐鲁大地创新驱动引擎的一个开启者。
 
从作物到畜禽,着力强化品种支撑
 
种子是农业的核心,占据农业产业链前端的重要位置,在当前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十五”以来,山东省农科院共有316个动植物新品种通过省级以上审定。在全省种植面积过千万亩的小麦、棉花、花生、果树等大宗作物中,该院育成的品种所占比例分别达60%、80%、60%和60%。
 
“十五”以来,小麦育种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先后育成济南17、济麦19、济麦20、济麦22等一批高产优质新品种。其中济麦22创造了单产最高、年推广面积最大、适应范围最广3项全国之最;2012年在黄淮麦区种植3660万亩,占比达1/4,累计推广1.44亿亩,实现了小麦超高产育种的新突破。而鲁原502成为继济麦22之后又一个高产、广适新品种,受到市场青睐。
 
玉米学科,先后育成审定品种30多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50余项。鲁单981连续4年在全国种植超过1000万亩,是农业部公布的全国第三大玉米品种。近年育成的超级玉米新品种鲁单818,小面积亩产超1000公斤,推广前景广阔。
 
培育出抗虫杂交棉、常规抗虫棉和抗虫短季棉三大类型“鲁棉研”系列新品种34个,成为山东和黄河流域棉区的主栽品种。其中,鲁棉研15曾创我国抗虫杂交棉单产皮棉最高纪录,鲁棉研28成为山东省种植面积最大的棉花品种。
 
花生领域,先后育成高产优质专用花生新品种28个。其中花育19号、花育22号、花育33号在高产攻关中,都创造了平均亩产630公斤的高产典型。
 
蔬菜学科,主要开展了大白菜、萝卜、辣椒、保护地黄瓜、甜瓜等蔬菜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近年来育成了一大批优质高产新品种,为蔬菜种子国产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十五”以来,引进保存各类果树种质资源3000余份,选育出苹果、桃、梨、樱桃、蓝莓等果树优系384个,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增加了品种选择,成为果农增收致富的好帮手。
 
在畜禽育种方面,育成的鲁农Ⅰ号猪成为山东省第一个通过国审的猪配套系,被确定为国家主推品种。鲁禽1号、鲁禽3号麻鸡配套系成为我国长江以北地区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家禽品种。围绕荷斯坦种公牛开展了种质创新、分子育种等高新技术研究,年生产奶牛冻精150余万剂,占全国市场的1/3以上,为推动山东由畜牧大省向畜牧强省跨越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山东省农业科技的探索者到众多“中国第一”的创造者,山东省农科院农业科研的“水滴石穿”,并非一日之功。
 
从历史到现实,110年追梦之旅
 
山东省农科院发轫于1903年清政府在济南设立的山东农事试验场。110年风雨兼程,110年沧桑巨变。今天的山东省农科院综合实力已跻身全国省级农科院前列。
 
自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来,全院共取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1400多项,627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57项。
 
特别是自2004年实施强院建设以来,该院作为主持完成单位共获得国家级成果奖励12项,占全国省级农科院获国家奖总量的1/4强,位列全国第一,实现了连续10年获得国家级奖励不断线。
 
一个省级科研院所,为何能屡屡问鼎国家科技进步大奖?核心因素是人才。
 
山东省农科院通过实施人才强院战略,着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组建高水平创新团队,不断提升自主创新的核心竞争力。截至目前,该院有博士289人、硕士363人,拥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国家、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分别为5人、2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90人,“泰山学者”(含海外特聘专家)15人。小麦、棉花、玉米、花生创新团队先后被农业部评为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2011年,与山东大学合作共建的山东大学农学院在该院揭牌成立,成为凝聚高层次人才和培养专业人才的新高地。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山东省农科院作为中国农业科技黄淮海创新中心和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承建单位,在主要研究领域建有小麦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花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创新平台82个,其中国家及部级创新平台55个。承建的农业部食品质检中心作为重要检测平台,常年承担政府和社会赋予的大量质检任务。山东省农作物生物资源中心设计保存能力20万份,拥有国内最大的省级种质资源库……
 
该院作为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扎实推进全方位开放办院。目前,已同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等10多个国际组织和50多个国家的科研教学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
 
数据是枯燥的,但每一项数据背后凝聚着一个艰苦求索的故事,有汗水,有智慧,更有收获。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打通农科落地“最后一公里”
 
一粒种子如何改变世界?
 
如果不能落地,诞生在实验室里的一项项高精尖成果只是好看不好用的“花拳绣腿”。将田间地头作为永远的实验室,才使高科技的种子改变世界有了现实可能性。
 
花生压榨过后,花生粕只能作为畜牧业和水产业的饲料原料,市场价约为2500—3000元/吨,附加值较低,造成巨大浪费。从中提取的花生多糖,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能显著提高机体免疫力,可制成功能食品。从废料中提取“宝藏”是山东农科院向“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兴学科寻找效益的最新努力。眼下,院农产品所与山东金胜粮油集团合作的花生粕提取多糖技术,上演了“变废为宝”的传奇。
 
在山东大地上“施展拳脚”,将科研之手落在技术上,落在产业上,这家志在“根植齐鲁,服务三农”的科研单位还有更多的抱负:
 
紧密对接高产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在关键农时组织专家走上田间地头,把成果送到千家万户;12396信息服务热线方便了农民与专家的远程交流,成为广大农民朋友的连心线和致富线。截至目前,该院在山东省建立了70多处高水平示范基地,形成了覆盖全省的科技推广服务网络,成果转化率达90%以上。
 
10月9日,山东省农科院与中种集团、现代种业发展基金签署科企战略合作协议,这是中国科研单位携手大型种业企业引入国家财政产业扶持资金的最新尝试。去年年底,山东省依托省农科院技术成果和人才优势,注册成立了山东种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而这次合作,将以山东种业集团为平台,对鲁研公司进行战略投资,着力在种质资源创新、育种平台建设、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转化推广以及人才队伍培养、营销网络构建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
 
科技产业是转化成果的重要渠道。自改革开放以来,从摸索建立的小型经营实体,到公司制改革,再到定位于“育繁推一体化”的山东种业集团成立,该院科技产业实现了转型升级,对推动山东种业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原标题:山东省农科院:开启创新驱动引擎 )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