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天琪 来源: 中国科学报发布时间:2013-10-21 9:42:27
选择字号:
道路文明:车辆与行人,谁该让谁

路瑞锁
其实中国人的道路文明程度并不比其他国家差很多,只是有些制度改变了人们的行为。
■本报见习记者 韩天琪
在北京的各主干道上,随处可见这样的标语:“车让人,让出一份安全;人让车,让出一份文明;车让车,让出一份秩序。”车辆与行人,同为道路上的通行主体,二者的协调与否关系着道路安全。
那么,汽车该不该礼让行人?在道路上汽车与行人的关系是什么?围绕上述问题,《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路瑞锁。
《中国科学报》:前不久,发生了南京公交车礼让行人,却被后面的私家车主辱骂的事件。对此您怎么看?
路瑞锁:当前的中国社会没有形成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氛围,对人的尊重性不够,所以会出现上述事件。社会中的集体思维是:“我可以做的事,你不一定可以做。”这背后隐藏的是人的权利的不平等,某些人是高于其他人的。正是这种思维作祟,南京的这位私家车主才会质疑前面的公交车礼让行人的行为。可以试想,如果公交车礼让的是有权有势的阶级,私家车主就不会作出这样的反应。
在这种思维主导下,人的尊严和生命就会面临被践踏的危险。体现在交通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类似的现象:比如不给急救车辆让行、酒后驾车、车辆与行人争路等等。这些行为都是道路上的高危行为,极有可能威胁到他人和自己的生命安全。
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是制度的缺失。其实中国人的道路文明程度并不比其他国家差很多,只是有些制度改变了人们的行为。
《中国科学报》:在发达国家,道路上往往是车辆礼让行人,在中国却是相反。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路瑞锁:确实是这样。在西方国家,不管道路情况如何复杂,往往是车辆礼让行人。而在中国,到处可以看到道路上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争路的现象。
这不能单单认为是私家车主私德的问题,也有整个社会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尚的因素。中国当前崇尚物质享受和物质崇拜的普遍心理导致很多人认为开车就是高人一等的。“有车”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有车的人比没有车的行人高贵,所以汽车不礼让行人是应该的。正如古代达官贵人在道路上通行要鸣锣开道一样,需要行人为他让路。这里面有很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文化基因在起作用。
除此之外,城市中的道路设计和信号灯的设置也会为机动车与行人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有的路口行人通行的时间很短,如果行人完全按照信号灯通行,就无法顺利通过马路,造成了扎堆过马路和路口交通混乱的现象。
我国的道路规划属于交通领域管辖,信号灯的设置属于公安系统管辖,二者之间应该进行良好的沟通,共同设计出符合行人和车辆通行规律的道路体系。我国现在完全有能力解决道路体系的技术问题。所以不能把机动车与行人争路的原因完全归结于此。
《中国科学报》:结合前段时间热议的“中国式过马路”现象,您认为车辆和行人之间应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路瑞锁:正常的情况下,毫无疑问应该车让人。因为车与人比起来,人处于弱势的地位。社会如果要追求公平正义,强者对弱者应该有谦逊的态度和礼让的精神。
当然,在实际情况中,也存在着行人违反交通规则乱穿马路的行为,这也是导致道路,特别是路口,行人与车辆矛盾关系的一大原因。无视交通规则乱穿马路的行为是行人对自己生命的漠视。“中国式过马路”在某种程度上方便了行人,但给机动车带来了不便,也给行人与车辆的安全通行造成了影响。
在行人都重视自己的生命,遵守交通法规的前提下,道路上的车辆应该对行人作出礼让。因为与机动车相比,行人处于弱势的地位。
《中国科学报》:机动车主、行人和交通管理部门在提高道路文明方面具体可以做些什么?
路瑞锁:所谓的文明就是“怎样抑制自己的欲望”,怎样控制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道路文明和其他文明本质上都是人应该约束自己的行为。
道路管理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时应该更广泛地征求民众的意见。道路和信号灯的设计应该更趋向合理。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应该更加严厉。在保障制度的实施方面应该做出更加富有实效的工作。
机动车主和行人也应该换位思考。毕竟机动车主也总有不开车的时候,当他作为行人时,是否也希望马路上行驶的汽车能够遵守交通规则,尽可能考虑到不要让自己的驾驶行为影响到行人的通行?
而当行人拥有汽车时,是否也希望路上的行人不要乱穿越马路和路口,为机动车的正常通行提供一些方便?
我想,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行人和车辆之间没有必然的矛盾,他们共享道路设施,也应该为道路和谐和道路文明的提高共同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
《中国科学报》 (2013-10-21 第5版 思想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次在太阳系外发现碳的复杂形式 一颗超新星可能清理了我们的太阳系
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获突破 越多越爱,人类80万年前就有这个基因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