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付毅飞 陈磊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3-10-18 9:44:55
选择字号:
科技部将建科研信用管理“黑名单”制度
 
近年来,科技经费使用安全和效率问题,备受舆论和社会的关注。
 
据《2012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显示,2012年全国研发投入突破万亿元。在这块越来越大的“蛋糕”中,企业研发投入占比约74%,而源于纳税人的财政科技支出也达到2221.4亿元。如何用好管好这笔钱,使其在阳光下运作,这既是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责所在,也是科研单位、科技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然而,尽管科技管理部门不断加强监管工作、探索创新管理模式,一些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现象仍时有发生。其中症结在哪,如何寻求解决之道,成为科技界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零容忍”不能保证“零违规”
 
在许多人眼中,科技界应是“一方净土”,事实并非如此。
 
通过科技管理部门近年实施的科技经费监管工作发现,当前科技经费使用违规问题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由于科研单位和经费使用人员不了解科研经费管理规定所导致的违规行为,如有些单位没有按照规定对财政资金进行单独核算、没有履行审批手续违规转拨经费、没有认真执行关于人员激励的政策、超预算超标准超范围支出经费等;二是由于管理疏忽带来的违纪行为,如违纪公款吃喝等;还有极少数科技人员弄虚作假,用假票据套取资金、假合同转移资金等手段中饱私囊,已属于严重违法行为。
 
对于这些问题,管理部门采取了“零容忍”态度,实施了多项措施。
 
今年6月,科技部启动了2013年科研经费巡视检查工作。“巡视检查,是丈量经费管理水准的一把标尺,就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警醒着人们。”科技部条件与财务司相关负责人说,“建立巡视检查制度,是将服务前移,防患于未然,让经费监管更加贴近科研人员实际。一旦查实经费使用中有蓄意违规行为,必将严惩不贷!”
 
经过巡视组现场认定,本次检查发现部分单位依然存在经费管理和使用风险。对有关问题,巡视组已做了现场纠正和记录,将加强对其后期整改的监督落实。
 
鉴于大多数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科研单位和经费使用人员对政策规定存在理解偏差,或是管理不到位、核算不规范等原因造成,因此巡视组在检查的同时,也开展了多场科技经费管理政策培训,讲解最新的政策法规。同时通过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形式,听取了一线科研人员的诉求。
 
三方面原因造成科技经费监管困难
 
科技界人士多方反映,当前科技经费监管存在诸多问题,主要由三方面原因造成。
 
首先是各科技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沟通,没有统一管理,存在“政出多门”“钱出多门”现象。
 
许多科研人员反映,当前各科技管理部门出台的经费监管政策不尽一致、宽严不一,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偏差。
 
据《2012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显示,当年我国科技项目经费中,由科技部下达的约占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约7%,中科院约5%。此外,还有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教育部等30多个部委参与了经费下达。承担过国家科技项目的长春圣博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学思说,目前我国科研经费管理部门和申请渠道众多,且自成体系,相互之间缺乏统筹协调,以至于一个项目可以多头申报,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科技资源和经费的分散重复。“科研经费多头管理,这是我国既有体制造成的怪现象。”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认为,应该加强科技项目的顶层设计,集中力量,凝练目标,发挥财政科研资金的导向作用,促进科技创新能力跨越发展。
 
陈学思还表示,科技项目有时会集中在少数大牌学术专家手中,有些“学霸”甚至形成了利益集团,垄断了大量项目和经费,在项目评审中“礼尚往来”,导致了腐败的滋生。
 
其次是在具体经费管理过程中,法人责任被弱化。
 
自2000年国家科技计划全面实施课题制管理制度以后,课题成为科技计划管理的基本单元,课题承担单位在被赋予科研和经费自主权的同时,也肩负起落实法人作用、加强课题日常管理与服务的职责。
 
然而由于对政策的曲解,一些课题承担单位更多看到的是法人的权力,却弱化了法人责任,导致对课题的服务和监管不到位,课题组各自为战,经费使用方面随意性比较大,在科学编制、合理调整课题预算方面也遇到了一些专业性的问题。陈学思说,某些单位财务人员发了钱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监管不到位、管理不细致、服务不专业,造成科研人员在经费使用中存在不规范行为。
 
曹雪涛则表示,应进一步落实项目承担单位的法人责任,加强指导管理。对于存在财务行为不规范现象的企业,应对其加强法律法规培训和宣贯。
 
另外,近年来出现的一些科技腐败案件,除了因为极少数科技人员有章不执行、恶意违法牟利,也从侧面反映出事业单位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问题。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杨洪广说,目前央属企业人员经费不足,由于项目中不能支出劳务费,部分科研人员只有在项目实施中“打擦边球”,甚至挪用其他经费。对此他呼吁,应加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而曹雪涛分析,科研人员挪用项目经费,除了极少数是满足私利,也有很多是为了提高研究生的生活待遇。“我们需要对人才经费使用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要进一步调动青年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在面对国外诱惑时,能够有志于在国内学习创业。”他说。
 
科技界需形成科技经费“共管”合力
 
许多科技界人士表示,科技经费管理应该强化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让科研工作者不仅从道德自律层面杜绝违法违纪念头,更要营造科研人员不能腐不敢腐无法腐的生态和法制环境。
 
为此,各科技管理部门一直在积极探寻解决之道。
 
记者从科技部了解到,该部将进一步在信息透明度、明晰权责关系,以及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方面下工夫,力求形成“共管”的合力。为此将重点采取多项措施。
 
在加大信息公开公示力度方面,科技部将对非涉密项目立项和预算情况、项目验收情况,以及评审评估专家参评项目的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并敦促项目承担单位在内部建立信息公开制度。
 
同时该部将完善科研信用管理,建立“黑名单”制度,按信用评级对项目单位分类管理。其中,对信用高的单位充分发挥其内部管理作用;对信用低的单位进一步加强外部监督,形成“奖优惩劣”机制;严重不良信用纪录者和违法违纪者将被录入“黑名单”,阶段性或永久取消其申请项目的资格,并向社会公告。
 
针对当前出现的重点问题,科技部将集中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加大处罚力度,视情节采取通报批评、暂停项目拨款、终止项目执行、不通过财务验收、追回已拨经费,乃至取消其一定期限内项目申报资格等措施,并将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开。
 
“在中国科技界引入竞争机制和向国际化管理的转型过程中,我们要坦然面对各种声音,但不能否认主流。”曹雪涛说。
 
“无论是管理还是科研人员,都要共同负起责任来。”科技部部长万钢认为,作为管理部门,就要创造条件,公开透明,自动接受监督,不断改进。同时发挥社会监督,让科技人员参与到管理过程中。 (原标题:科技经费使用违规现象缘何禁而不止? )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