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丽妃 彭科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0-18 7:34:07
选择字号:
缅怀叶笃正院士:大师远去 云悲海思

 
■本报记者 冯丽妃 彭科峰
 
他,被很多人称为“宗师”。
 
他,开创了青藏高原气象学;创立了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以及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
 
他,开拓了全球变化科学新领域,提出了有序人类活动、适应气候变化理论框架等一系列科学思想;
 
他,曾代表中国人第一次获得国际气象界“诺贝尔奖”——“国际气象组织奖”,并于2005年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在同事眼中,他是一丝不苟的科学家;在学生眼中,他是可敬可爱的师长。
 
然而,他却永远离开了我们。2013年10月16日18时35分,著名大气物理学家和教育家、国际著名气象学家、中科院资深院士叶笃正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8岁。消息一出,云悲海思。
 
“用生命谱写了精彩的人生”
 
得知恩师与世长辞,中科院院士曾庆存非常沉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曾庆存回忆说,最后一次见到恩师,是在今年春节去叶先生家中探望。“当时叶先生的听力已经下降得很厉害,只能通过纸张上的文字来交流。”
 
10月16日下午4点,听闻恩师病重的消息,中科院院士吴国雄急忙赶到医院,一直陪伴在叶先生身边。
 
“叶先生是一位非常坚定的爱国者,他将国外的先进科学理念引入国内,为推动中国大气物理学的发展、为国际气象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吴国雄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沉重地说。
 
在吴国雄的印象中,叶笃正是一位“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人。“他在担任中科院副院长乃至全国人大常委期间,待人一直很谦和,完全没有架子。在学术研究上,他非常善于吸收各类先进思想,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且卓有成效。”
 
“昨天刚从空间中心领取了赵九章中青年科学家奖,正准备这几天将这个喜讯告诉老师,噩耗却传来了,让人非常难以接受。”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黄刚以博文悼念恩师,“你用生命谱写了精彩的人生,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我们会在您的精神指引下让中国大气科学再创辉煌!”
 
而这也是所有“叶门”学生的心声。
 
“中国的大舞台给了我极大的表演空间”
 
1916年2月,叶笃正出生在天津市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内向的他在科研上有着一颗火热的心,年纪轻轻便蜚声国际。
 
1945年,叶笃正被公派到美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气象学家罗斯贝,成为芝加哥大学大气环流研究团队成员。
 
勤奋、聪颖的叶笃正在美国《气象杂志》上发表的博士论文《大气中的能量频散》,被誉为动力气象学的三部经典著作之一,使他蜚声国际气象学界,成为以罗斯贝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主要成员之一。然而,叶笃正却希望尽快回国,为新中国的大气科学研究出一份力。
 
从1950年回国后的60多年来,叶笃正一直践行着自己的理想。历经十年的考察研究,他和同事终于系统地建立起青藏高原气象学。如今,国际气象学界在研究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都接受并运用了该研究成果。
 
1957年,叶笃正和同事开创性地研究了东亚环流的季节变化,在国际气象学界引起极大关注。时至今日,他所阐述的基本理论大都得到了实践检验。
 
2003年,《世界气象组织通报》载文指出,叶笃正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他最早指出大气化学研究的必要性,为全球变化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
 
因为科研上的开创性,叶笃正被很多人称为“宗师”。但他从不认为自己是权威,在谈到自己的学术成就时总是强调,荣誉应该属于集体。
 
曾有友人问叶笃正是否后悔回国。他说:“人生是个大舞台,我们每个人都是演员,再有天赋的演员离开舞台都会变得黯然失色。中国的大舞台给了我极大的表演空间,有那么多优秀同行和我一起工作,我不后悔。”
 
至今,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的很多科研人员都记得叶笃正的这句话:“一个科学工作者一生的经历就好像是一出戏。这出戏要成功,有两个必需的条件:一是要有一个舞台,中科院和大气物理所给了我这个舞台;同时,还要有众多的演员,彼此帮助,彼此和谐,这出戏才能够演出成功。”
 
“我的学生一定要比我好”
 
谈及叶笃正,吴国雄回忆说,1977年,他跟随叶笃正攻读研究生,其间单位推荐他出国留学,考试成绩也合格。但吴国雄舍不得离开恩师,打算留在叶先生身边继续学习。但没想到叶先生坚持把他送出国去,“他说,中国封闭了很多年,需要多出去了解大气领域的最新信息,学成后可以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大气科学与气象学研究还比较落后,叶先生把当时国际上最前沿的动力气象学知识带回祖国,他的梦想就是成立气象学研究的‘中国学派’或‘东亚学派’。”曾庆存回忆道。
 
提起恩师,曾庆存的感动之情溢于言表。“我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叶先生负责给我们上动力气象学方面的课,尽管当时课只上了两个月,他不见得认识我,但在我决定去苏联留学定导师时,他花了一个晚上帮我分析。”
 
“现在的大气物理学西有以罗斯贝教授为代表的美国‘芝加哥学派’,东有以基伯尔教授为代表的‘莫斯科学派’,如果你跟基伯尔学习,回来后,我们两个学派就可以优势互补了。”至今,曾庆存仍记得叶笃正当时的回答。
 
“我的学生一定要比我好,学生就是要有超越老师的精神,否则科学如何进步?”这是叶笃正常说的一句话。
 
《中国科学报》 (2013-10-18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