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克栋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3-1-27 10:37:40
选择字号:
追记蒙塔尔奇尼:迄今最高龄的诺奖得主

 
在走过人生103个春秋的坎坷道路之后,迄今年龄最高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意大利科学家丽塔·莱维·蒙塔尔奇尼(见上图)于2012年12月30日辞世。这一消息震动了意大利,整个亚平宁半岛都在为失去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而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
 
坎坷求学
 
1909年4月,丽塔·莱维·蒙塔尔奇尼出生在意大利北部都灵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对子女管教很严,初中时父亲把她送到一所女子中学。她内心极不乐意,无心学习,结果学业太差不得不转学。之后,她用了仅仅8个月的时间,就将落下的拉丁语、古希腊语及数学课全部补齐,并于1930年秋天考入都灵大学学习医学。她选择学医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那一年,同她家很要好的一位保姆因患癌症而去世,这促使她下决心学医。
 
20岁的丽塔·莱维·蒙塔尔奇尼开始师从著名的都灵大学解剖组织学教授朱塞佩·莱维,学习神经学。1936年,她以110满分加奖励的优异成绩大学毕业,都灵大学校长亲自给她颁发了毕业证。接着她开始专修神经学和心理学专业。1938年,墨索里尼发布《人种保护宣言》,实行种族歧视政策。由于丽塔·莱维·蒙塔尔奇尼是犹太人,被迫同其老师朱塞佩·莱维移居比利时,在比利时大学神经学学院继续从事他们的研究。
 
1940年春,德国侵略比利时前夕,他们从比利时回到了都灵。1943年,德国武装占领意大利后,丽塔·莱维·蒙塔尔奇尼不得不离开都灵,随哥哥及全家向南方转移,最后落脚在佛罗伦萨。为了躲避被抓进集中营,他们常常更换住处。1944年8月,盟军迫使德国军队从佛罗伦萨撤出,她正式成为英美驻军司令部的医生,为从北方运来的伤员治病。二战结束后,丽塔·莱维·蒙塔尔奇尼又重新回到都灵的家里,继续研究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形成原理。与莱维老师从研究鸡的胚胎开始,利用鸡胚胎研究神经纤维的生长,他们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科学杂志上。
 
嫁给科研
 
1947年,丽塔·莱维·蒙塔尔奇尼应邀到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动物系神经学专业任教。其间继续从事她的有关鸡胚胎上研究神经发展及周围组织的关系。原计划在美国只停留几个月,没想到一住竟是30多年,直到1977年离开。
 
在美国期间有人问丽塔·莱维·蒙塔尔奇尼:“你的丈夫在哪儿?”她稍停了一下回答说:“我就是我的丈夫。”对方没有明白,以为她的英文讲不好。她在一次接受意大利媒体采访时谈到,其实她很早就“出嫁了”,将自己“许配”给了一生热爱的医学研究。丽塔终生未嫁,只身一人。她曾经讲过,幼年的记忆对她影响很大,那个年代根本谈不上男女平等。因此,她从小就拿定主意不结婚,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科研项目上。
 
1954年,丽塔·莱维·蒙塔尔奇尼和斯坦利·科恩合作分离出了神经生长因子。这一成果帮助人类进一步认识肿瘤、心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症、痴呆和孤独症等医学难题,帮助医学界治疗脊柱损伤。
 
30多年后,由于这一研究成果对人类作出杰出贡献,他们共享了诺贝尔医学奖。1986年颁奖时,获奖介绍这样写道:50年代神经生长因子的发现,作为一个敏锐的观察者能够从表面混乱的现象中找出有效的成果。之前,没有任何神经学研究人员提出过在有机组织细胞和组织之间有何种相互关系。
 
国家骄傲
 
还在美国期间,丽塔·莱维·蒙塔尔奇尼就与意大利科研委员会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1961年至1969年,她主持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的神经生物学研究中心;1969年至1978年,她是细胞生物学研究室负责人。到了退休年龄,她一直作为客座教授担任教学工作。1992年,她与妹妹一起为纪念父亲成立了丽塔·莱维·蒙塔尔奇尼基金会,对青年培训进行资助,给非洲留学生提供助学金,旨在培养新一代女青年,成为各自国家社会和科研工作的带头人。
 
1999年,丽塔·莱维·蒙塔尔奇尼曾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任命为向饥饿作斗争的形象大使。2001年8月被当时的意大利总统钱皮任命为终身参议员,成为意大利共和国历史上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女性。
 
丽塔·莱维·蒙塔尔奇尼去世后,意大利参议院为其设了灵堂,前来悼念的人中有意大利总统纳波里塔诺、总理蒙蒂、参众两院议长、罗马市长及普通市民,人们静静地排起长队,向这位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伟大的女科学家表示敬意。纳波里塔诺总统高度概括了她的一生,称她是“意大利的骄傲”。罗马市长阿莱曼诺称她的离去是“全人类重大损失”,赞扬她是“社会良知、我们这个时代科研精神和文化”的代表,并且决定在古罗马斗兽场辞旧迎新的彩灯上打上醒目的大字:“再见,丽塔!”以表达意大利人民对这位女科学家的永久怀念。(原标题:再见,丽塔!)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