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林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25 7:46:07
选择字号:
保障科研经费:恒产者恒心与回归科研
 
■张林
 
某实验室最近为了迎接课题结题审查,整理实验室,意外找到一台10年前的电脑。电脑很新,当时买得并不便宜,研究员没舍得用,一直放在实验室储物柜里。再被翻出来,它已成了古董。
 
这是当年课题即将结题时,科研人员突击花钱买的一件设备。10年间,有很多实验设备搬进搬出,除了自然损耗,也产生了不少类似的“废品”。
 
另一方面,经常听到研究人员抱怨科研经费划拨得不科学。比如一个5年期的项目,其资金应该逐年下拨,并在每年的科研活动中发挥作用。但实际上,经费往往到下半年才到账,由此倒逼经费使用滑向突击、无序和低效。
 
这让人不由感慨,在日常科研活动中,有多少钱真正用在科研的刀刃上。也很难想象,这种集中投入会对科研产生多大帮助。
 
因科研经费不足生出的龃龉不仅于此。通常,科研人员申请一个项目,用时颇多,所得经费却不足以支撑科研任务的完成,因此还必须多渠道申请,占用更多的科研精力。
 
很多人一直在呼吁,建立更加公平的竞争机制,比如增加非竞争性科研经费(科研业务费)的支持。这种经费近两年已出现,但资金规模还比较有限。并且,有能力拿到科研业务费的高校,更倾向于把这笔“快钱”发给那些有科研潜力但又没有条件或者不善于申请项目的人,比如年轻的博士、才参加工作的“青椒”。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应能降低目前争抢项目的惨烈程度。
 
无论如何,让科研人员为科研经费过度分心,都有违科研和科学发展规律,更遑论产出一流的成果。
 
以前,国家在政策导向上曾出现过一些偏离。农业科技、水利、地质等部门直接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生活,这些部门中的许多基层科技人员被要求自谋出路,搞开发挣钱。截断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不仅造成基层科技工作者流失,也使这些领域内的科技创新与支撑在科学技术传导末梢出现断层。
 
科学研究需要长期坚持,但根据项目需要调整课题组研究方向的情况非常普遍。缺乏方向感和持久性的科研,使我们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上都难以产出自主创新的成果。为什么我们的跟踪研究多、自主创新发现少,这与科研经费的支持不够和坚持不够有着直接的关系。
 
“十二五”科技计划经费管理改革,增加了绩效支出,精简了课题申请环节的手续,同时赋予科研人员在经费使用上更多的自主权,这些举措无疑更加符合科学研究的规律和科研及技术推广的公益属性。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不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也被提到了新的高度。一方面,它关系到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科研的效益和效果;另一方面,把科研经费纳入法制化管理,也有利于杜绝腐败的滋生。
 
规范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关键在于不断弱化审批环节行政色彩,切断权力寻租链条;在分配使用环节加强公开,强化监管。同时,从更长远的角度看,保障科研人员的收入,恒产者始有恒心,让他们真正回归到学术研究本身,才是政策层面需要着力解决的课题。
 
《中国科学报》 (2013-01-25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