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倩儿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2-9-19 10:35:34
选择字号:
在香港体验大学开学典礼:学生与校方平起平坐
 
□20多年来,学生会会长与学校领导一同进场、入座,是港大开学典礼的一个传统。
 
□典礼讲话中,不同嘉宾直截了当地相互批评;学生会主席严肃批评学校的工作失误。
 
□礼堂里的四块大屏幕上,有手语同步传译讲话内容。
 
作为香港大学的大一新生,来自四川的陈晓冰一直期盼着一场“好玩的”开学典礼。
 
在网上流传甚广的一个视频里,她早就感受到这个仪式的欢乐气氛:一个教授笑着说,大学生活最重要的是“好玩”;另一个学校领导甚至鼓励同学们四处游历,“有必要的话就逃逃课”。
 
不过,9月12日这天早上,当真的置身于港大古老的穹顶礼堂时,陈晓冰很快发现,开学典礼给她带来的远不止这些。
 
仪式刚开始,她就吃了一惊。伴随着管弦乐团的演奏,全体新生起立迎接入场的学校领导和嘉宾。她惊讶地发现,肩并肩走在队列最前面的两个人,一位是中年校友,另一个则是与自己年龄相仿,学生模样的年轻人。
 
“那不是学生会会长吗?他怎么在这里?”陈晓冰差点喊出声来。
 
几天前,在一个迎新活动上,她刚见过这个身形瘦削、戴眼镜的男生,听他讲述学生会的“权力与地位”。而此刻,这名学生正与20多位学校领导一同入场,最后更与校长一起入座主席台上第一排的位置,面朝台下近千名新生。
 
陈晓冰忍不住向身边的同学使了个眼色,表达自己的吃惊。
 
接下来持续一小时的仪式中,更多触动她的场景不断发生。这个19岁女孩开始意识到,这是学校给自己的第一个课堂。在这场每年一次的“例行仪式”背后,是香港大学,甚至香港社会试图向大学新生传递的一些独特理念。
 
这样的安排非常直观地体现了“学生与校方平起平坐”
 
按照港大的设计,被录取的内地新生将先在内地顶尖学府学习一年。一年前,在北京一所名牌大学接受委托培养时,该校的开学典礼留给陈晓冰的印象是:主席台上清一色全是西装革履的“领导”,唯一能够短暂上台的学生,是新生发言代表;整个仪式下来,没人提起“学生会”。
 
而眼前,港大学生会的会长与校长坐在了同一排的座位上。校长身穿博士袍,头戴四方帽,坐在正中间。身披港大传统绿袍的会长则坐在左边第一个座位上,紧挨着他的,是理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等学校领导。
 
负责筹划这次开学典礼的香港大学资深学生咨询主任杨爱莲介绍说,学生会会长与学校领导一同进场、入座早已是港大开学典礼的一个传统,“过去20多年来一直如此”。
 
不过,那一刻,坐在台下的很多内地新生都感到“十分惊诧”。
 
典礼刚开始的时候,因为从没见过学生会主席,来自东北的大一新生马璐一直在猜测“和校长一起走的年轻人到底是谁”。根据以往的经验,她说,那个人或者是个年轻教授,或者“只是个引路的”。
 
最后,还是主持人的介绍词,给出了“学生会会长”那个让她吃惊的答案。
 
对于很多内地学生而言,香港大学的学生会并不陌生。从被学校录取的那天起,许多人就开始感受到学生会的“无处不在”。其中最直接的感受是:他们的学校邮箱一直被来自学生会的邮件“轰炸”。邮件几乎每天一封,有时候是对香港的社会时事、历史事件发表声明,有时候则是抗议学校的校车线路不够,或者“过于拥挤”。
 
“管得特宽。”这是马璐对学生会的最初印象。
 
更为细心的陈晓冰则有不同的看法。来到港大之初她就发现,港大的学生会是一个在香港警务处正式注册的独立法人。在学生会组织的迎新活动上,会长特意向新生们强调说,学生会与校方“地位平等”,“不需要受学校束缚”;当校方管理出现问题时,学生会有权力“组织同学投票”,表决是否“罢免”或“弹劾”相关的学校领导。
 
在坐落于半山的香港大学校园里,学生会拥有一幢独立的办公大楼,甚至负责一个文具超市的运营。而对其举办的某些活动,校方还会免费提供场地,以表支持。
 
对陈晓冰而言,这一切都是全新的理念。在内地的大学念书一年,她几乎没跟学生会有什么联系,更没见过学生会主席。
 
而现在,在开学典礼上,她激动地发现,这一理念得到了最具体的体现。一位来自广州的学生评价说,这样的安排非常直观地体现了“学生与校方平起平坐”。
 
原来开会不一定要一团和气
 
整场开学典礼,校长、学生事务长和杰出校友都发表了演讲,而让陈晓冰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即兴讲话”。
 
“今天我没带讲稿来。”刚走近讲台,一脸笑容,个子不高的温颂安就这样说。作为港大毕业生议会总书记,他一开始就兴奋地分享自己对大学生活的看法。可讲到一半,他突然想起自己还没介绍什么是“评议会”。他立刻随性地插入一段:“噢,我必须跟大家介绍,我们毕业生议会是……”
 
和台下很多同学一样,陈晓冰被这种“想到哪就说哪”的讲话风格逗乐了。
 
不过,随后发表演讲的女校友梁高美懿显然不喜欢这种风格。她是恒生银行前首席执行官。“我是有讲稿的,我觉得演讲还是应该有更清晰的结构。”穿一身鹅黄色套装的她一脸严肃地说。
 
台下一阵骚动。主席台上,“被批评的”温颂安却还是那样一脸笑容。
 
“原来开会也不一定要一团和气嘛。”陈晓冰突然意识到。她想起一年前自己参加的那一场开学典礼:虽然许多嘉宾的发言都“风趣幽默”,可总体上大家都很和谐,总不忘“谢谢这个,谢谢那个”。
 
而眼前,这场开学典礼却不那么“和谐”。严肃的女校友演讲完毕后,学生会会长陈冠康又走上台,进行了一场更加“震撼”的发言。
 
“质疑”两个字始终贯穿在这名学生的讲话里。一开始,他鼓励台下的新生们要保持“批判性思维”,要“勇于质疑,勇于反抗”。随后,他又提到近期港大两幢新宿舍工期延误,导致400多名新生不能按时入住宿舍的事件,直接表达了学生会对校方的质疑与批评。
 
在港大生活了不到一个月,陈晓冰和马璐已经开始习惯学生会“事事质疑”的作风。今年8月23日,港大电脑中心的打印费突然涨价。学生会随后马上约见校方,质疑校方没有考虑同学的承受能力,“没有任何形式的咨询,突然把价格提高数倍”。
 
不久前,港大提出计算学生分数的全新方法。学生会又针对新方法是否科学提出许多具体的问题,“帮助校方细化计算方案”。
 
不过,将这种质疑的作风带到开学典礼之中,马璐还是感到“意料之外”。她原本觉得,这是场欢迎新生的仪式,“学生会可能会忽略跟学校有冲突的地方”。
 
但台上的学生会主席显然并不希望这样。在质疑校方之后,陈冠康还把批评的矛头指向香港社会的一些问题,鼓励同学们“承担社会责任”。陈晓冰留意到,这时,一个学校领导下意识地“摇了摇头”。
 
在陈晓冰看来,这一个开学典礼虽然不像自己想象中那样有趣,却更加让她“大开眼界”。
 
“台上的嘉宾以身作则地告诉我,你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一定要跟别人一样。”陈晓冰说。
 
整个仪式的焦点就在我们学生身上
 
在嘉宾们轮流发表演讲的时候,杨爱莲忙碌在礼堂内外,很少留意台上人的讲话。在此之前,她没有看过嘉宾们,包括学生会会长的讲稿。
 
“香港大学是强调自由表达的地方,他们都是成年人,只要表达自己的同时注意礼貌就好了。”过去10多年来一直负责策划开学典礼的杨爱莲说。
 
事实上,这里不仅表达自由,就连是否参加这一场开学典礼,也是新生们的自由。
 
礼堂空间有限,座位先到先得,学校并不强制学生出席开学典礼。迟来的学生可以到学校安排的另一场地观看现场转播。可绝大多数新生还是想亲身体验一番。为了得到更靠前的座位,一些学生甚至相约天一亮就去排队。
 
在陈晓冰眼中,这也是“港大特色”,“大家都争分夺秒”。开学之前,她曾在学校的网络系统上“抢”心仪的宿舍床位,“30秒就决定生死”。
 
开学典礼这天,她清晨5点半就从床上爬了起来,换上仪式要求的正装之后,匆匆赶到礼堂。在礼堂前站着排队将近3个小时后,她得到了第7排的座位。
 
在北京的大学参加开学典礼时,陈晓冰没有经历这种“竞争”。所有同学一起在宿舍楼下集中,辅导员将大伙“拉去”一个大操场。3000多名学生以学院为单位,一列一列地坐在草坪上。那天天气阴沉,学校特意给学生发了一次性雨衣。
 
操场广阔,陈晓冰坐在后排,主席台上的领导们对她来说只是“很小很小的人影”。远方的嘉宾讲话的时候,她忍不住与旁边的同学聊起天儿来。再后来,她觉得实在困得不行。
 
而现在,坐在港大的礼堂里,陈晓冰却一直觉得心情“蛮激动”。她所坐的位置并不好,不能直接看清台上的所有嘉宾,可在她旁边,安放了一个大投影,现场实时播放台上的情况。
 
在可以容纳约800人的礼堂里,安放了两个这样的投影,屏幕的右下方还插播了手语同传,方便参加仪式的聋哑同学。马璐觉得,这个安排“特别贴心”。
 
不过,让所有新生最为兴奋的,还是开学典礼中的“着袍仪式”。仪式开始之前,每一个学生的座位上已经摆放了一件港大的传统服饰绿袍。据说,数十年前,港大学生每次考试时都一定会穿起绿袍。随着时代变迁,这一习惯渐渐丢失,如今,这种传统在开学典礼上得以延续。
 
“在正式的场合和仪式,我们的本科生应该披上这一件绿色的学术礼服,这是我们学校古老的传统。现在,你们可以穿上绿袍了。”开学典礼进行到一半,校长走到讲台前,用英语说了这一段话。
 
从没参与过这一仪式的新生们愣住了。校长笑了,又改用粤语说:“现在,你们可以穿上绿袍了。”同学们这才明白过来。
 
台上的22位领导、嘉宾这时同时起立,注视着全体新生披上绿袍。最后,他们为新生们热烈鼓掌,祝贺他们“正式成为香港大学的一份子”。
 
刚刚穿上绿袍的陈晓冰突然觉得很感动。“那一刻,我觉得整个仪式的焦点就在我们学生身上。”她说。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陈晓冰、马璐为化名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