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9-12 7:52:21
选择字号:
大洋26航次第四航段失火事件纪实

调查队员清理火场


随时准备加入救火队伍的调查队员   

陆琦摄
 
■本报记者 陆琦
 
“‘家里’又来贺电了!”当地时间9月8日上午,停泊在拉各斯锚地的“大洋一号”船一下子热闹起来。
 
过去五天,从全力灭火到自救恢复,67名船、队员经受住了严峻考验,这离不开船队一家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祖国母亲的坚强后盾。
 
各级领导频频发来的慰问电、贺电,给予了困境中的船、队员强大的精神支持与鼓励。大家围拢在公告栏前,逐字逐句念着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发来的最新贺电:
 
“‘大洋一号’船全体船队员:现欣闻你船照明电恢复100%,网络实验室恢复正常。你们辛苦了,分局领导以及全体职工为你们感到十分欣慰!并向你们表示祝贺!”
 
一张张疲惫而振奋的面孔背后,是沉着应对的无惧,是忘我抢险的无畏,更是共克时艰的无私。
 
不眠之夜
 
当地时间9月2日晚8时许,“大洋一号”船正行驶在距尼日利亚拉各斯百余海里的大西洋上。
 
“哔——”,船舱突然响起火警。
 
化学实验室着火了!船长甄松刚接到火警消息立刻对全船广播,并坚守驾驶台进行总指挥;政委张宝明、首席杨耀民第一时间赶到失火现场指挥扑救。
 
最先发现火情的是正在进行摄像拖体实验的调查队员徐林。他前往化学实验室取安全帽,看到冰箱附近起火。他第一反应就是把旁边的一箱丙酮搬了出来,随即通知正在深拖实验室的首席助理华清峰,华清峰即刻用对讲机向驾驶台报告。
 
老调查队员牛云成一听起火,二话不说,拿上灭火器就往化学实验室里冲。可是,火势太猛,灭火器根本不管用。
 
火势蔓延迅速。几个在后甲板作业的调查队员陆续赶来,此时,里面已浓烟滚滚,什么都看不见,冲了几次都进不去。
 
大副树明当机立断:先撤人,关舱门,准备消防水。
 
可是,只见浓烟,未见火源,给灭火带来很大困难。“消防水喷了很久,烟不见小。”
 
不一会儿,滚滚浓烟已弥漫整个后甲板,刺鼻的气味随着海风在船上各个角落飘散,令人窒息。
 
水手吕刚穿上防护服冲进火场探火源,但烟太大,而且障碍物很多,寸步难行。他只得边往里走,边往外搬东西。慢慢清理后,消防水才得以送进去,把整个实验室浇了一遍。
 
终于,浓烟被压下去了。为稳妥起见,甄松刚下令复查有没有暗火。
 
果然,没等喘口气,烟又起来了。
 
耽误一秒,就增加一分险情。张宝明负责内外联系,三副刘广东负责支援,大副、水手长和实验组长带领首席、首席助理及调查队员等兵分三路向火场进发。
 
考虑到火向上蹿,三组人员在水枪掩护下,从走廊到实验室,一边卸天花板,一边往里冲。“等冲到化学实验室门口,就剩下了一组人。”树明回忆说。
 
就这样“前仆后继”,终于准确找到火源并及时扑灭,同时将已蔓延到天花板的暗火也一并熄灭。
 
由于事发突然,没有时间作太多的防护准备,只得用上“没有办法的办法”——大部分冲入火场的船、队员仅靠一条湿毛巾捂住口鼻。不一会儿,队员们就被烟呛得直咳嗽,有的甚至趴着直吐,眼睛也被熏得通红,眼泪直流,还有的被着火点附近溅起的滚烫消防水灼伤、被障碍物撞伤、被散落的玻璃渣扎伤。进行现场救护的随船医生张健,忙得不亦乐乎。
 
未到一线救援的调查队员集合在甲板上待命。作为后援,大家纷纷从房间拿来了饮用水、干粮、湿毛巾,随时准备为火场出来的“英雄”提供补给。
 
面对突如其来的紧急情况,船上73人没有一人退缩或惊慌,包括6名尼日利亚海军,他们依然淡定地坚守岗位,捂着湿毛巾、扛着枪四处巡逻。
 
附近海域海盗猖獗,黑夜是海盗出没的“黄金时间”,更何况是一艘全船停电、失去动力、孤立无援的船,为此,防海盗来不得半点松懈。
 
火势得到基本控制后,张宝明和杨耀民便开始安排部分船、队员在一、二、三层生活区的出入口把守。
 
经过近8个小时的奋力扑救,火终于完全扑灭了。几名调查队员立即将火场中残留的易燃易爆品搬离。
 
随后紧接而来的就是排水和现场清理工作。船员们将两台抽水泵搬到实验室外的走廊来抽水;队员们也被召集起来,拿上房间里的脸盆、水桶,到化学实验室及其外面走廊排水。值得一提的是,船上的俄罗斯专家瓦利利也主动加入到救援的队伍中,并肩奋战到大火熄灭的最后一刻,令人感动。
 
积极自救
 
疲惫不堪的船、队员根本顾不上休息。除了加强值班,防止死灰复燃外,轮机部还在一刻不停地抢修电力。
 
原来,在灭火过程中,消防水渗漏到机舱集控室,导致配电板故障,主辅机停车,船舶失去动力。
 
一艘失去动力的船漂泊在茫茫大洋上,或遇风浪或遇海盗,可谓危机四伏。所以,再累,再疼,也要坚持抢修。几个老师傅的手在救火时被海水泡肿了,仍然坚持工作,还开玩笑说:“就当被海水‘腌’了一下。”
 
面对紧张的抢修任务,轮机长理维华显得十分淡定:“没有大问题,但宁可慢一点,一段线、一段线地查,一定要杜绝再供电过程中发生任何次生事故。”
 
排查隐患,是另一项重要任务。
 
船、队员对失火现场进行初步勘查、分析、评估后,对现场进行24小时严密监视,以防复燃。
 
除了化学实验室,其周边走廊及深拖实验室、网络实验室一并进水,给善后带来很大工作量。
 
网络实验室铺的是架空的绝缘地板,积水在夹层里很难排尽,如果没有及时清理,很容易渗漏引发次生事故。
 
“再困难也得干。”杨耀民坚定地说。在助理华清峰、何拥华的带领下,调查队员先用碗舀,再用毛巾一点、一点地吸干。
 
化学实验室里存放着前几航段的重要样品,抢救样品同样刻不容缓。尽管积水基本排尽,但里面一片狼藉,四壁被烟熏得乌黑,即使没有被烧的物品也覆盖上了厚厚的一层烟尘,实验用品东倒西歪。清理现场、转移实验设备和样品的调查队员常常被撞得淤青。
 
网络中断,船上与外界的联系全靠报房室。其间,电话、传真不断,时时传达着各级领导的指示和关怀。尤其船长,隔几分钟接一次电话,通宵达旦,很难合眼睡上一会儿。
 
干活辛苦,生活条件更艰苦。没有热水,没有空调,伙房电力供应不上,船上一日三餐无法正常供应,只能靠电饭锅做稀饭、米饭,附加饼干、方便面,辅以凉拌菜和咸菜。一些年轻的船、队员常常吃不饱,没干一会儿活儿,肚子就咕咕叫了。
 
张健的小诊室“生意”格外兴隆。灭火时吸入太多浓烟,包括杨耀民在内的好几位船、队员嗓子都肿了,忙找医生拿点消炎药、含片,顶着不适继续干活儿。
 
共渡难关
 
不过,67名船、队员的努力没有白费。
 
当地时间9月4日下午,在轮机部的不懈努力下,右主机启动成功,取代应急发电机供电。傍晚时分,随着“隆隆”的发动机的声响,“大洋一号”船再次起航,前往拉各斯锚地进一步检修。
 
第二天早上8时,“大洋一号”船按计划到达拉各斯锚地,抛锚,继续检修。
 
看到离锚地不到10海里处拉各斯的城市轮廓,船、队员倍感亲切,忙拿出手机,给家里报平安。
 
张宝明在全体会上宣读了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大洋协会等上级领导发来的慰问电,这令船、队员深深感到“我们不是孤军作战”。
 
傍晚5时许,山东电力建设集团公司的两位工程师乘坐快艇前来协助。他们克服晕船不适,吃两片晕船药就加入到抢修的队伍中去。
 
晚上,随着船长广播说“通风即将恢复”,不一会儿,全船各个房间的空调同时送出了阵阵凉风,顿时感到一种久违的畅快。
 
当地时间9月6日上午9时,生活区照明恢复。至此,仅剩化学实验室及周边走廊,其余基本恢复供电,抢修工作基本结束。
 
当地时间9月10日上午9时,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副局长王飞,大洋协会秘书长金建才等视频慰问“大洋一号”船全体船、队员,关心、询问船上化学实验室火灾事件及后续处理恢复情况。“大洋一号”船长甄松刚、首席科学家杨耀民、轮机长理维华、政委张宝明等分别作了相关汇报。
 
正如甄松刚所说:“在意外火灾发生后,经过全体船、队员的共同努力,保住了船上73人的生命,保住了‘大洋一号’,保住了国家财产,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了解,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党委书记滕征光为组长的8人应急工作小组,将于近日赴尼日利亚拉各斯慰问“大洋一号”。届时,有关专家将对船舶、实验室、仪器设备等进行进一步评估、修复与改造,为后续航段科考作好准备。
 
  
 
《中国科学报》 (2012-09-12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