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不”承诺广受关注的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8月16日表示,“四不”不仅仅是个人承诺和对学校新一届班子成员的要求,也是下半年新一届中层行政干部的应聘条件。
7月9日董奇在就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的发言中承诺,在任期间不申报新课题、不招新研究生、不申报任何教学科研奖、不申报院士,并指出该“四不”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的高度认可和支持,而且他(她)们一致认为,该“四不”应成为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对学生、对家长、对社会的郑重承诺,并欢迎大家监督。
董奇的提法一经提出,就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不少评论认为这是大学校长向职业化迈进的表现。但是,董奇承认,“四不”如果仅仅是个人承诺,对于高校管理水平的提升必然非常有限。为此,他已经与党委书记刘川生达成共识,要建立学校管理队伍的全职化制度。只有这样,学校校级和中层管理队伍才更可能做到全身心投入,才更可能有公信力、执行力和凝聚力。在选拔学校行政职能部门干部时,也应要求其在任期内做到“四不”,真正使“双肩挑”变“全管理”。
只对管理人员提要求、提标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还有相应的制度保障。董奇说,要建立促进管理能力提升的职业发展支持机制和使“能者上,优者进”的工作激励机制,针对任期结束后重返教学科研岗位的同志,还将建立阶段性免考评机制和专业能力提升的专门支持制度等。
此外,还要建立学校管理者履职情况的反馈与督导制度。要建立和运用科学方法加强对学校各级管理队伍工作状态的信息反馈;要充分调动和依靠广大教职员工、学生,广泛关注并参与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反馈与评议;同时,还要借助社会公众和媒体的力量,经常开展过程性评价和个性化、建设性的反馈指导。
董奇说,学校还将建立管理队伍的动态调整与退出制度。对于工作不够投入,或者质量差、效率低且帮助后没有明显改进的管理者,要敢于突破人事调整主要依赖换届的惯例,建立及时调整机制,真正落实管理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制度。
董奇算了一笔账:一所高校校级领导干部平均为10人左右,不到全校教职工总数的1%,有的大学这个比例更低,可能为0.3%~0.5%。如果这些校级领导能集中精力,全心全意地投入管理中,可以为学校99%的人创造更多更好的教学科研条件,为他们争取更多资源,协助他们出更多的高水平成果。
在董奇看来,这个即将推行的制度既是高校管理工作岗位职责的根本要求,也是改变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边界不清现象的一个重要途径。“我知道,百分之百做到有难度,但是我们要尽百分之一千的努力去做这件事情,要让更多优秀的人才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来,要建立让他们安心做好管理工作的各项制度,不断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