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丽 何奕忻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8-14 8:10:45
选择字号:
花湖里的“老水手”
 
■本报记者 彭丽 通讯员 何奕忻
 
花湖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中部,海拔3430米,是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曾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湿地”。
 
这里不仅是旅游观光的圣地,还是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实验观测点。该所科研团队在此已开展了长达数年的湖面温室气体排放监测。博士朱单是其中的一位核心成员,长期在花湖采样,观测温室气体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8月6日,《中国科学报》记者在若尔盖县见到了朱单。他刚从青海黄河源头考察回来,一路风尘仆仆,脸上的胡子还未来得及刮掉。
 
次日清晨6点30分,朱单带着记者从若尔盖县驱车30公里前往花湖。检票口处已排成一条约百米长的队伍,人头攒动,声音鼎沸。“现在是旅游旺季,采样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朱单告诉记者,采样高峰期集中在夏冬两季。“不过,因为在冬天湖面会冻结,采样间隔会长一些,所以最好的时节还是夏季。”
 
遗憾的是,进入花湖不久,便下起了大雨,记者没能跟随朱单过一把水手瘾,只能从他的描述中了解其日常工作。“这里比城市的生活更有规律和节奏,每天常规工作就是划着皮艇在湖面采样。”朱单笑称自己早已是个老水手了。他介绍,采样点主要设在南面入水口、北面出水口、湖中心以及靠近湖岸处。日常的采样是在这些地方将漂浮箱从船头一侧放入水中,每隔五分钟取出气体样品。在取气样的间隙,还要测定环境温度和风速等指标,并从船尾取回湖水样品。漂浮箱的采样完成后再从湖底取底栖植物和沉积物的样品。
 
不过,老水手也有犯难的时候。采样时遇到大风来袭,船会随着波浪起起伏伏,很容易产生眩晕感,使采样变得不太容易。
 
同时,由于在每个监测点工作时间长达一个多小时,而高原天气复杂多变,所以有时会遭遇高原强烈的阳光,脸被灼烧得生疼;有时会碰见一场持续大半天的雨,使采样要拖到天黑前才能完成。
 
最要命的是下冰雹。一次在邻近的红原县采样,下起了拇指盖大小的冰雹。幸好采样点旁有一片灌丛,朱单和同事钻了进去,用帽子和带有手套的双手护住头部。即便如此,他们还是被打得生疼。“当时觉得好无助,如果没有灌丛,我们肯定成重伤。”朱单边说边给记者看手机里记录下的影像。
 
在采样过程中,朱单还会遇到另一个不便之处。“采样后要花费十多个小时一路颠簸回成都分析样品,隔几天再回花湖取样。”朱单说这是他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特别是在旅游旺季,没有站点只能四处找旅馆。“又贵又难找,在研究经费不充裕的条件下,这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
 
走在花湖的栈道上,朱单手指着湖水出口方向让记者远眺。去年若尔盖湿地局花费1000多万元在那里修建了拦水坝,抬高了近一米的水位。“要在往年,整个湖泊的平均水位约半米,船在里面经常搁浅,划起来很不方便。现在,在花湖泛舟变得很惬意。”朱单乐呵呵地说。
 
“在水位升高过程中,观测温室气体的排放很有意义。”朱单给记者解释,修建拦水坝旨在进行生态恢复,保护湿地。“监测生态系统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变化能有效评价这个生态工程效果。”
 
朱单对目前从事的工作很喜欢也很自豪。“我们做的都是基础性工作,积累的数据不仅可用于科学研究还能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他表示,花湖在气候和地理位置上具有典型性。“正好在青藏高原东北面,处于高原气候区和东部季风区的交汇地带,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对全球气候变化能起到很强的预警作用。”
 
不过,朱单也期待着研究所能在若尔盖设立一个固定站点,在花湖这一观测点位上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并从多方面扩展,让数据更成体系,更加有效地服务于科研和政府决策。“我还有一个更大的愿望:走遍青藏高原,进行湖泊采样,作科学研究。”朱单说,他会尽全力来实现这个梦想。
 
《中国科学报》 (2012-08-14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