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晓倩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7-30 8:02:02
选择字号:
中科院寒旱所成果:让失声的沙子再“唱歌”
 
■本报记者 刘晓倩
 
有种会“唱歌”的沙子叫做“鸣沙”。在敦煌鸣沙山,当沙子沿着沙丘向下滑动时,便会发出低沉的声音,时而如飞机轰鸣,时而如铃响,时而如钟鸣。可是,这一自然奇观却在上世纪80年代末逐渐消失了。
 
如何让“失声”的鸣沙再“唱”起歌?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屈建军发现,自然沙粒表面的多孔(坑)状结构所构成的共鸣腔,是鸣沙发声的关键所在。就像掏耳朵一样,把堵在孔洞里的脏东西洗干净,鸣沙就“复声”了。
 
目前,这一奇特的自然现象已“入驻”沙坡头风景名胜区沙漠博物馆。鸣沙成了重要的旅游资源。
 
给沙子清清“嗓”
 
“是鸣沙,我们找到鸣沙了!”屈建军高呼起来。这是1991年,他第一次进入巴丹吉林沙漠,第一次与鸣沙亲密接触。可是,当屈建军组织人马再赴敦煌鸣沙山时,神秘的沙漠却给众人当头泼了一盆冷水——鸣沙“失声”了。中国乃至世界上很多地方的鸣沙都逐渐“失声”。
 
屈建军把世界各地的沙子带进实验室,用电子探针进行对比分析,他发现会“唱歌”的沙子表面有很多小孔,成千上万的鸣沙在流动过程中互相碰撞发出声音,就形成了上述奇观。
 
而“哑沙”表面的孔被堵住了,就不能发出声音了。所以,环境污染和人类活动增加是鸣沙变“哑沙”的主要原因。他的研究表明,水分是影响鸣沙声发射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临界值为0.3%,而温度、坡度等因子则影响不大。
 
鸣沙发声与沙粒表面有无SiO2凝胶无关,也与其表面的化学组成无关,而与其表面多孔(坑)状的物理结构有关。由此看来,自然沙粒表面由风蚀、水蚀、化学溶蚀及硅凝胶沉淀等多种因素所形成的多孔(坑)状结构所构成的共鸣腔,才是鸣沙发声的关键所在。
 
其共鸣机制与亥姆霍兹共鸣腔相似:在外力作用下,无数表面光滑多孔的球状颗粒,在运动过程中因互相摩擦碰撞产生极微弱的振动声响,经大量的表面空腔共振放大,从而使人耳接收到运动沙粒的发声频谱。
 
另外,粉尘对鸣沙发声具有阻尼作用。在自然界中,粉尘或更细的粘粒等杂质侵入沙粒表面的孔洞时,由其所产生的阻尼作用,可导致鸣沙共鸣机制丧失,而变为“哑沙”。这是自然界中沙漠石英颗粒表面SiO2凝胶及多孔(坑)状结构普遍存在,而鸣沙现象却十分罕见的原因。因此,清除石英沙粒表面各种细小杂质对多孔结构的污染,是恢复鸣沙发声的有效途径。
 
“鸣沙发声机理是风沙物理学奠基人都没有解释清楚的问题,屈建军解决了该领域遗留多年的重大科学问题。”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员董光荣评价说,这是风沙物理领域中具有世界水平的重要进展。美国《科学》杂志亚洲副主编Richard Stone在看过屈建军的鸣沙实验后认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果。”
 
让“歌声”创造经济价值
 
弄清楚鸣沙发声原理后,屈建军没有让它仅仅停留在书本上,他还想让鸣沙创造社会经济价值。他想让人们能亲身体验到这种神奇的自然现象,希望人们能珍惜大自然对人类的赠予。
 
“就像掏耳朵一样,把堵在‘哑沙’小孔里的脏东西洗干净,鸣沙就响了。”经过20余年的研究,屈建军通过“洗沙”的方法,让“哑沙”再度“唱”起歌来。
 
抓一把经过处理的鸣沙,放在鹅蛋大小的透明玻璃瓶中,再配上一个小小的玻璃锤,用小锤按压沙子,就会发出类似鸽子叫的声音。这是屈建军让鸣沙创造经济价值的一个小发明。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的时候,屈建军还拿出一双可以套在鞋子上的木屐。当穿上木屐踩上经过处理的沙子时,沙面就会发出一阵阵好像狗叫的声音。“这与美国夏威夷群岛高阿夷岛上的‘犬吠沙’现象一致。”
 
屈建军告诉记者,目前,这一奇特的自然现象已“入驻”沙坡头风景名胜区沙漠博物馆内,游客可以亲身体验鸣沙的奥秘,鸣沙成了重要的旅游资源。
 
“屈建军建立了跨领域实验室,他结合力学、空气动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让‘哑沙’复声,研究思路非常开阔。”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副所长雷加强说,屈建军的这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同行专家的高度认可。而屈建军开发的鸣沙衍生产品,不仅对科普宣传具有重要意义,还实现了机理研究与产业化紧密结合,使科学研究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
 
目前,屈建军正在鸣沙山做滑沙的实验,再现鸣沙山“人马践之,声振数十里”的奇观是他的愿望。
 
《中国科学报》 (2012-07-30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