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7-25 8:26:39
选择字号:
提升大学品质要正视“不能说的秘密”

 
图片来源:www.quanjing.com
 
要抓住学生的心,大学本身必须实事求是。学生选择大学就像挑选恋爱对象一样,不只看中学校的优点,还要包容学校的缺点。这样,学校和学生才能维系感情。
 
■本报记者 温才妃
 
不久前,上海大学发布了《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报告》(以下简称《质量报告》),《质量报告》中不仅罗列了该校的成绩,更为难得的是指出了五大亟待改进的问题。
 
而在去年10月,应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39所“985工程”大学发布的《质量报告》对自己赞誉有加,甚至有些大学给出满分的评价,在几千字报告中却对现存的问题避而不提。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进入21世纪,中国大学在国际高校竞争中越来越边缘化,客观真实的评估报告将是大学品质提升的阶梯。
 
自我批评有多难
 
中国高校林立,为什么目前同类“211工程”院校中,只有上海大学一家敢于跳出来揭开“皇帝的新装”?
 
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面对着优质生源频频流向境外高校的现状,采取暴露短处、自我加压是一条符合上海大学本科生培养规律的路子。
 
“要抓住学生的心,大学本身必须实事求是。”他用了一个比喻解释“揭短”的行为,“学生选择大学就像挑选恋爱对象一样,不只看中学校的优点,还要包容学校的缺点。这样,学校和学生才能维系感情。”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别敦荣认为,上海大学有勇气承认并向社会公布自身缺点,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有勇气公开问题,也有办法、有资源解决问题。
 
不敢公布自己的短处,中国大学又在心虚什么?
 
储朝晖表示,中国的传统文化因素导致国人容易接受赞誉,抵制批评,揭短容易与损毁声誉相联系,从而造成高校里正常的批判很难开展起来,而实际上,“正常的批判是学校发展的激励机制。只有基于客观标准,既有赞誉,也有批判,赞誉才有价值”。
 
长期以来,中国高校服从行政标准,导致专业标准边缘化,用行政标准去判断一件事,主要是问责于行政队伍中的负责人,而事实上,产生问题往往不是一个人的责任。大学校领导不轻易揭短,也是为了少生事端,免受责任追究。
 
别敦荣补充,一些学校教学质量报告主要由教务部门撰写,涉及其他部门较少,一旦“揭短”可能造成校领导对教学部门有一些不好的看法,影响大家的情绪。
 
质量报告应该书写什么
 
中国大学问题颇多,但却作为“不能说的秘密”集体失声于质量报告中。那么,真正意义上的质量报告又是怎样?
 
储朝晖认为,公办大学由纳税人出资兴办,因此质量报告的根本性定位是要对纳税人有所交代,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基本规则是客观、真实。
 
“承担800项国家重点科研任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200多项,拥有发明成果40余项……”面对着花团锦簇的科研成果报告,高校似乎忘了大学的主角是谁。
 
“一所名校最后被世人谨记的是该校培养出来的大师,或是该校有很多位大师执教。”叶志明说,“除非是解决推动人类进步的重大科研,不然科研总是先于人被忘却。”
 
“真正的报告应以‘人’为中心。”据储朝晖介绍,国外大学在撰写质量报告之时,所有的问题都是围绕着“人”发生的变化,以及学校对人成长发展需求的满足程度;而中国大学的质量报告动辄提及科研、校史,较少围绕着育人的主题展开。
 
不仅把主角变成了配角,高校还刻意地把质量报告书写成“天书”——列举了一大堆数字,却让人摸不清数字背后的含义。
 
储朝晖指出,中国高校的质量报告过分注重量的表述,缺少质的说明。这种倾向导致中国高校往往对正面评价大书特书,对投入与效益的表述仅停留在现象层面;而国外高校在作质量报告时,无论最后得到的是正面还是负面评价,都将投入与效益相挂钩进行理性分析。
 
“真正的质量报告应该陈述原来是什么状况,投钱之后发生了什么改变,并有客观的、可以重复检验的标准对其进行表述。”他说。
 
心思要用在提高学生满意度上
 
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经常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原因,被一些不成熟的专业诱导,心生遗恨;或是简单地认为国外大学一定优于国内大学,盲从出国后却无法适应。在储朝晖看来,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可以通过发布质量报告来减轻。
 
他认为,一方面,高校要在网站上客观、真实地表述优缺点,打破以往一味地在招生宣传中塑造高远的、抽象化的大学形象,在质量报告中将大学建设与学生成长需求对接起来,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后理性择校;另一方面,高校要放下架子,将以校领导、行政指令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了位置,高校对信息的表述就会更加诚实、客观。要让学生来爱学校,而不是因为对信息不了解,越来越疏远,这是解决生源流失的当务之急。”
 
在别敦荣看来,发布质量报告是高校应对社会问责的一个措施,但不能仅停留在揪问题层面,高校应该强化自我意识——不是学生反映才改善,不是第三方机构公布才修改。“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亲近感,才能令他们在学校学习有如鱼得水的感觉。”
 
别敦荣曾与经常挂科的同学交谈,感到十分痛心。学生一两门课挂科学校什么都没做,五六门课不及格学校告诉他快要被劝退了,七八门课不及格学校通知该生办理退学手续。
 
“学校不关心学生的问题,不以服务的心态对待,自以为下发通知就达到了尽责的义务,这是一种简单的行政方式,即便质量报告作得再好,学生也不会对学校产生好感。”别敦荣感慨地说道。
 
引入第三方机构或是未来评估的一个方向
 
此次上海大学发布的《质量报告》,引入了第三方机构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收集了该校本科毕业生半年来的数据进行客观评测。
 
叶志明告诉记者,引入第三方机构不仅是校方的意愿,也响应了毕业生的要求。
 
“引入第三方评价,能够解决大学自身教学质量的提升问题。大学的信息公开包括对第三方评价原封不动的公开。”储朝晖说。
 
他表示,中国的第三方评价机构才刚刚起步,发展中存在良莠不齐的状况。其中一种看法是第三方评价机构不够专业应该取消,“这种看法是比较急躁的”,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美国用了将近150年的时间发展第三方评价机构,在这个过程中专业同行的相互竞争形成行业的规则、信誉,“要用一种包容的心态对待第三方评价机构,让它们带着问题生存下来,将它们的淘汰权交由各自的服务对象”。
 
别敦荣则认为,第三方机构固然能“跳出圈子”看问题,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三方机构能够收集到的样本有限,且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了解近乎空白,仅以学生的认知反应来评价本科教学是不全面的。
 
“第三方机构的评估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唯一依据。”据他介绍,欧美国家的评估机构一般不参与高校的自评过程,高校在自评结束后仅向评估机构公开质量报告,鲜有大学向公众发布质量报告的情况。“因为大学有着不为一般社会民众所认识的规律,所以这个评估过程多由高校自身担当。”
 
《中国科学报》 (2012-07-25 B1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