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萧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6-23 13:09:34
选择字号:
王如松院士:生态城建设须体制革新
 
■萧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是从事城市生态建设的专家,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用复合生态学来指导城乡的可持续发展。6月20日,王如松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了我国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一些经验。
 
王如松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文化为经脉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该系统通过结构整合和功能整合,使三个子系统的耦合关系和谐有序,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间复合生态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实践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王如松和他的同事运用复合生态系统方法开展了我国第一个生态县——江苏盐城大丰,第一个生态省——海省,第一批地级生态市——扬州的生态规划与建设的长期跟踪研究,创建了以发展生态产业、保育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文化为特征,融污染防治、清洁生产、产业生态、生态社区和生态文明五位于一体的生态省、市、县建设模式。
 
据介绍,早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之前,我国就已经开始了生态示范地区的建设。“当时是大丰市政府首先找到中科院,要求我们帮助设计当地的经济规划与生态建设,然后我们找到了原国家科委(科技部)、原环保局(环保部)的一些专家,一起前往当地调查。”王如松说。
 
1987年起,王如松等人在大丰规划和建设了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规模化农业循环经济、链网型生态工业、生态社区和能力建设体系。创建了县级行政区强化生态资产保育和生态经济建设,寓环境保护于复合生态建设之中的大丰生态县建设模式。“大丰后来获得首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市等32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应该说很受肯定。”王如松说。
 
在大丰的生态建设获得成功后,王如松等人又接到了扬州市政府的邀请,参与到扬州生态规划与管理研究中。他们从区域水生态保育、乡村面源污染防治、城镇人居环境的生态改造和循环经济建设切入,形成生态绿地与河网湿地有机交融、疏密有致的组团式城市生态格局。2006年,扬州市获得联合国人居奖,成为我国地级生态市建设的典范。
 
“海南省也是这样,也是他们主动找到我们,要求合作。”王如松介绍,他们在规划中将海南全省作为一个整体来考量,从中部山区的保护,到橡胶林的建设、热带农业,再到沿海城市的发展,进行了整体规划。通过多方努力,王如松等人创建了通过生态资产的优化、生态经济的整合和生态文明的提升,构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三赢的省级行政区可持续发展模式。
 
仍有体制障碍
 
据介绍,自1999年海南省生态省规划实施以来,全国已有13个省制定了生态省建设规划,233 个县(市)编制了生态县(市)规划,并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正在稳步向前,也在日益丰富着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谈到未来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王如松坦承,现在的生态县、市(行政区域)建设与当地的行政体制等还存在一定的冲突,因此需要更新观念、革新体制、创新科技,这样才能推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王如松同时表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生态城市建设两者本质相同,都是探索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式或途径。
 
《中国科学报》 (2012-06-23 A3 深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