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志彬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2-6-18 9:57:33
选择字号:
光明日报:关于中国科技的六个思考


 
中国的科技发展是一个复杂系统,涉及方方面面,有时很难理出头绪。笔者采用5W+1H(Who Where When What Why+How)的方法,从六个角度分析中国科技发展中不可回避的战略问题,试图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更好地看清问题的实质。
 
Who:
 
谁来发展中国科技?
 
这一战略问题就是要思考中国科技发展的责任主体是谁。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模糊不清。严格意义上,基础研究的责任主体应为政府,应用和开发研究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现实是,政府对基础研究投入不足,迫使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不得不从市场(包括竞争性基金课题申请)中找课题或靠讲课出书寻求生存发展之道。同时,企业研发中有大量政府的各类研发补贴或资金支持(往往以技术联盟或各类技术发展计划名义出现)。中国目前还缺乏一批有实力的基金会为公益类研究提供足够支持,这一点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另外,中国的民间科技十分脆弱,属于政府和企业都不关注的地方,发展往往举步维艰,处于自生自灭的边缘地带。
 
Where:
 
在哪里发展中国科技?
 
这个问题看似有些奇怪:中国科技当然在中国发展!但仔细一想,好像又不完全这样。近年来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出国进行学术交流和开展国际合作的专家学者越来越多。这样就出现一个问题:在国外能否发展中国科技?答案是肯定的。基础的科学研究是无国界的,这一点大家都清楚。在全球化时代下,许多技术问题也是具有国际普遍意义的(如能源科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在国外从事一定时期的学术研究工作或参与国际科研项目,也可以起到推动中国科技发展的作用。同时,国外很多机构也在中国利用我们的高端人才从事研发(如各大跨国企业纷纷在中国建立研发基地)。
 
需要指出的是,在科技发展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发展科技一定要清醒认识到核心科技对国家利益的重要性。与一个国家经济命脉密切关联的核心科技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否则往往受制于人。
 
When:
 
什么时候发展中国科技?
 
尽管中国古代有璀璨的技术发明,但中国的现代科学却是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的结果。现代的科技在中国的发展,存在先天不足和水土不服的问题。西方国家是科技发展引发工业革命,进而带来经济的崛起和繁荣。中国恰恰相反,近代以来,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后,失掉了原有的自信。于是,按照西方的模式和要求,先把经济发展起来赶上去再说。等到稍有富足时,才想起科技这块短板。
 
但投资科技往往风险和不确定性较大,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的主要精力,总是放在创造和利用各种投资或投机的机会,不愿放弃任何一个现实中赚大钱的机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量资本往往投资在股市、房市等存在巨大投资和投机空间的地方。试想,如果各个企业老总的主要精力放在如何炒房、快速赚钱的时候,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如何才能提高呢?如果政府的主要精力是短期内发展经济,期望短期见到效果时,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又如何能得到提升呢?这也许是中国快速发展时期难以避免的现象,但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市场条件越来越完善,短期内获取超额回报的投机机会和空间越来越少,大量的资本是否会转移到科技投资呢?我们拭目以待。
 
What:
 
什么是中国科技?
 
科技是简称,准确的说法是科学和技术。其实,严格来讲,科学和技术是有区别的。科学是没有具体目标的,与现实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重点是发现问题。技术则不然,技术往往与经济利益密切相关,重点是解决问题。
 
在中国,科学和技术往往不分家。这样导致国内很多科研院所往往用管理技术(甚至工程)的方法管理科学,以科学的名义指导技术发展。现实中确实存在着科学技术化(科学研究越来越注重实用化)和技术科学化(从事技术研发也开始以发表论文作为成绩或考核依据)的问题。因此对科学和技术进行区分,有助于辨别二者不同属性,进而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管理。
 
Why:
 
为什么要发展中国科技?
 
发展科技一般不外乎这么三个理由:满足人类的好奇心;解决现实问题;经济利益的驱动。在中国发展科技,出发点往往是出于发展经济的目的和解决现实问题。在中国讨论科技课题时,往往考虑未来能带来什么收益或市场,或者能解决现实什么问题。当然对于技术来讲,这样的要求无可厚非、并不奇怪。但对于基础研究来说,中国发展科技究竟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好奇心,还是为了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从目前来说,我们的重点仍然放在如何在世界科学界占有一个重要位置,就是说,我们还远没有达到满足人类的好奇心、主导发展和解决全人类共同难题的阶段。
 
近年来,我国在某些领域已经开始参加一些国际科学计划,分担部分全人类研究的份额,如承担1%的基因组测序、参与国际核聚变研究(ITER)等,这是值得高兴并应该受到鼓励的。
 
How:
 
如何发展中国科技?
 
发展科技一般需要科技共同体来进行自律和自我管理。但在中国,科技发展往往是各级政府的职责,不仅管理科技人员的规模、职称分级、工资标准,而且通过各类科研项目的立项、检查、评比、验收、考核,进行直接或间接调控。毋庸置疑,发展科技是各级政府的应尽义务,但应严格局限在宏观管理和服务上,对具体项目和内部管理,应放手让科技共同体内部来实现。中国当前的问题是政府参与和管理过多过细。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的科技共同体一直没有有效形成,这就像一个婴儿长期受到呵护而没有独立生活能力一样。越是这样,政府越不放心。但是长此以往,科技共同体就越发无法形成。
 
理想的模式是对于基础类或公益类研究,政府应提供足够的支持力度。除了一定数量的竞争性经费和项目外,应确保每一位从事基础类或公益类研究的研究人员,都能得到一定数量的“保底”研究经费,让他们相对安心地工作,同时通过少量的、必要的竞争性经费和项目,保证国家需求目标的实现。对于与市场有密切关联的技术研发,政府应鼓励其与企业建立联盟,政府仅提供一定的启动基金、周转资金、竞争前共性技术的研发补贴。
 
经过以上六个方面的思考,就会发现中国科技发展面临的问题很多。许多是历史形成的,如科技共同体的缺失,但也有许多是现实的一些不合理的制度造成的,如考核和经费管理模式等。只有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引起更多的关注和重视,进而研究制定出更加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只有这样,中国的科技才能摆脱目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使得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可持续,越来越有竞争力,才能对人类有更多更大的贡献。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