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潘希
航空发动机是装备制造领域的最高端产品,代表了装备制造业的最高技术水平,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
然而,我国是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中,唯一不能独立研制先进航空发动机的国家。“这与我国国家安全和大国地位极不相称。”中科院院士徐建中在6月14日举行的院士大会综合性主题报告会上直言。
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其制造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军事实力、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发达国家历来严禁向国外转让航空发动机核心技术,甚至在西方国家之间也不例外。”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徐建中认为,尽管我国科学家在航空发动机的设计、科研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但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的原创技术太少,与世界航空发动机技术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为了研发出高性能的发动机,必须深刻认识其科学技术上的特点”。徐建中说,航空发动机是综合的高技术,特别是其中的高压、高温、高速、旋转和化学反应交织在一起,涉及许多科学技术领域,也有众多基础科学问题需要解决。
而在经济效益上,2006年,全球民用航空产生的经济效益相当于世界GDP的8%。而民用飞机经济性的改善,2/3是由发动机技术进步作出的贡献。
徐建中认为,航空发动机不仅仅是性能与结构的堆砌,更反映出一个国家航空动力产业的科研基础和工业实力。航空发动机产品的产业链很长,对各学科和技术领域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其实,我国航空发动机在测仿中起步,建国60多年来,我国航空发动机行业以军用发动机为主,在维护修理、测绘仿制、改进改型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共生产了几十个型号的近6万台各型发动机。
我国曾涌现出了以吴仲华院士、师昌绪院士以及中航工业公司吴大观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科学家,为世界和我国航空发动机的设计、科研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徐建中说,吴仲华提出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大大推进了航空发动机的技术进步,他还创立了工程热物理学科,是全世界公认的大师。师昌绪从事材料方面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在我国实现了铸造空心叶片,推动了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吴大观为航空发动机的设计研制和促进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的航空发动机与国外有较大差距。但只要我们发挥全国优势力量,进行创新性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特别是发展颠覆性的创新技术,这种差距就有望迅速缩小。”徐建中很有信心。
《中国科学报》 (2012-06-15 A2 院士大会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