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继坚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2-5-24 9:46:51
选择字号:
光明日报:大学应少些“媚富”多些“创富”
 
最近有报道称,自改革开放以来,清华大学共培养和造就了84位亿万富豪,校友财富合计近3000亿元,超越北大,成为2012年中国造富大学榜冠军。消息一出,指责“大学精神迷失”的声音立马沸沸扬扬。
 
培养出亿万富豪究竟是大学的荣耀,还是耻辱?在一些人的传统观念里,大学是纯粹研究学问、注重精神追求的地方,是不能沾染“铜臭”的。有人担心过度的商业化,会催生大学的功利性,加剧大学精神内涵的贫瘠,这当然不是没有道理。大学“媚富”确实很可怕。近年来,一些大学贪大求全、盲目扩张,被公众讥为“只见大楼,不见大师”。这种扩张造成巨大的资金缺口,使大学不得不向商业机构寻求资金支持;一些大学教职人员急功近利,教授们忙于“走穴”,行政人员搞工程拿回扣,甚至走上贪污腐败的道路,都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研究氛围。
 
大学“媚富”当止,但培养和造就亿万富翁,这样的大学不能算是“媚富”,而是体现了“造富”、“创富”的能力,这恰恰是值得鼓励的。毕竟,当前中国大学的“创富”能力不是太强,而是太不够了!
 
美国产生亿万富翁最多的哈佛大学,培养了比尔·盖茨等缔造了微软、IBM等商业奇迹的人物,这些公司至今都是美国科技和经济实力的象征。与此同时,亿万富翁也给予学校丰厚的回报,哈佛大学得到的巨额捐款,有力地支撑了教学和科研工作。我们应当以理性的心态来看待财富创造。对于大学来说,将“知识就是力量”体现在财富创造之中,并不是什么见不得光的事情。知识应当推动社会生产和进步,“创富”能力也是大学综合竞争力的体现。
 
现代社会,知识的应用性越来越重要,现代化的大学也不可能沉湎于“象牙塔”的理想之中。事实上,现代综合大学早已把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经会计等经济类学科列入重点学科,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也越来越需要经济类人才的成长。能否把知识转化成生产力,运用到国际市场的博弈中去,是当前中国大学迫切的任务。中国企业家群体的成长,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敢闯敢干”,到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知高智”,是一个可喜的现象。经历过正规大学训练的经济人才,具有更加专业的经济知识、更加广阔的全球视野,更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在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关联度越来越高的当下,这种依托资本和知本“创富”的趋势,将体现得更加明显。
 
当然,大学“创富”不是空喊口号就行的,也没有捷径可以走。如今,一些大学热衷于给企业家开班,交钱“速成”,这种“贴牌生产”未必能体现大学的“创富”能力,反而更像是金钱和学位的交换,其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了。有理想的大学,不应在这样的诱惑面前止步。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