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柏木钉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2-5-17 9:40:43
选择字号:
人民日报:本科生为何不能署名“第一作者”
 
“五四”青年节没过几天,就看到“本科生不能署名第一作者”的怪事。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南开大学的一名本科生,把自己完成的一篇论文投给国内某家有名的学术期刊,得到的回应令人无语:论文符合发表要求,但希望最好把导师的名字署上,而且导师必须是第一作者。最终,这位还没有导师的本科生,只好按照编辑部的这一特别要求,让指导老师充当第一作者,论文才得以发表。据中青报记者调查,有类似遭遇的本科生不止一例;有的学生因为不愿意向“身份歧视”低头,结果论文无法发表。
 
实事求是是做学术的基本要求,学术至上当为学术期刊的基本原则,对于投稿,本应只管水平、不问身份。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据知情者透露:学术期刊本来对论文作者的身份没有要求,但许多刊物为彰显知名度、追求转载率和引用率,特别希望作者有教授、博导头衔。如果作者是不知名学者或者本科生,期刊会觉得降低档次,也会影响“大牌”作者的投稿积极性。为此,有些杂志在介绍本科生作者时,故意隐去年龄及学生身份,只注明其所在单位。
 
有道是“适者生存”,仔细想来,上述学术期刊的“身份歧视”,不过是“重资历、轻学术”的国内学术环境下的条件反射。在各类科技活动中,类似“重名轻实”、“尊老歧幼”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科研立项,非得有学术“大佬”牵头不可,好像资历越深、年纪越大越有权威;成果评审,必须要院士当评审组组长,似乎不如此就不够层次;申请科研项目,名头越大、资格越老的“中标率”越高,名气越小、资历越浅的年轻人淘汰率越高……
 
学术研究特别是科技创新,不像老中医看病——越老越有经验、越老越灵光。看看中外的科学史就不难发现,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往往是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创造。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只有26岁,法拉第证明电磁感应时只是一名助理实验员;陈景润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时不过30出头,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时连副研究员都不是……创新就是要打破框框、挑战权威、超越前辈。精力充沛、思想活跃、不守规矩的年轻人,取得新发现、搞出新发明的可能性更大。
 
近年来“重视年轻人”、“鼓励青年拔尖人才”的呼声日益高涨,但实际行动中的“重名轻实”、“尊老歧幼”却数见不鲜甚至让人习以为常、见怪不怪,这在无形中打击了年轻人的创新热情、减少了年轻人的创新机会。
 
国际植物抗逆分子生物学领军科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朱健康,日前谈到“在美国工作24年的体会”,第一条就是“特别给年轻人提供机会”。国外学术期刊包括许多顶尖刊物都不乏本科生作者,很多学术基金都支持本科生从事学术活动,鼓励他们发表论文。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潮中,希望有关部门、单位能给年轻人提供更多机会,而不是只把“重视年轻人”、“鼓励青年拔尖人才”挂在嘴上。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