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5-16 8:02:06
选择字号:
孙鸿烈院士:西部发展须走保护生态之路
 
■本报记者 王卉
 
在中科院院士孙鸿烈的办公室里,很醒目的装饰就是墙上一幅很大的中国地图。从黑龙江漠河到云南腾冲连线以西,是地理上界定的我国西部地区,也是孙鸿烈无数次踏足和持续关注的地区。
 
日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这位中科院原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中科院原副院长指着这片主色调为棕色的大片区域,对记者分区分析了其环境地理特点。
 
西部需要发展
 
“西部地区还是要发展的,不能总处于落后状态。” 孙鸿烈表示。
 
2012年国务院批准实施《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对西部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国家政策是有道理的,毕竟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差距很大。”但他同时认为,基于客观条件所限,比如大部分处于半干旱区和干旱区,生态比较脆弱,西部地区总体上的发展水平可能还是很难超过东部地区。“毕竟东部地区先发展,而且从自然条件到交通、基础设施等各种条件都比较好。”他说。
 
“但是,是否西部一发展,就必然意味着生态被破坏,我看也未必。”孙鸿烈说,要看究竟是走哪条路。
 
“毕竟我国有这么多年的经验,总是可以找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孙鸿烈表示。
 
以黄土高原为例,孙鸿烈认为这里已经积累了好的经验。
 
上世纪50年代,孙鸿烈在学生时代就曾到黄土高原考察,那时的情形是,该地区几乎全部被耕地覆盖,即使是陡坡,从下到上,也都已经被开垦。在有些顺坡耕作的地方,雨水一冲,水土流失严重。整体状态是广种薄收。
 
而最近这些年,25度以上坡地已经施行还林还草政策。同时,一些较缓坡地还被改成梯田。然而,尽管耕地面积减少了,水肥条件却大为改善,单位面积产量得到提高。
 
这些年再去黄土高原,孙鸿烈发现该地面貌变化很大,处处绿意盎然。同时,这种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黄河泥沙含量以及黄河下游的淤积得以减少。“这就是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的结果。”他说。
 
理念在改变
 
“现在西部即使进行大的开发工程、大的交通项目建设,都是要经过环境影响评价的。”孙鸿烈认为,在西部,一些大的工程并不是在盲目实施。
 
他对记者解释说,没有相应措施,一些工程本身就保不住,包括一些交通线,如包兰铁路,要经过腾格里沙漠,这么多年一直畅通无阻,就在于承建之初,中科院兰州沙漠研究所沙坡头台站对其进行了治理。
 
他还举例说,沙丘上的一些草方格,是在西部沿路行车时不时映入眼帘的风景之一,也是宁夏沙坡头治理的形象案例。
 
经过布设草方格,沙丘一固定,草方格内也就自然萌发出一些草类,出现自然修复的情况。“所以,从这些地方看,我觉得西部的开发和环境保护也是可以统一起来的。”
 
孙鸿烈认为,现在的国家政策理念,还是很大程度上考虑了环境保护的因素。“我还是比较乐观的。如果采取好的措施,可以双赢。”
 
《中国科学报》 (2012-05-16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