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付清芬 来源:清华大学 发布时间:2012-4-25 17:00:45
选择字号:
倪维斗:让博士生学会自己动脑筋就是最大的培养
 
倪维斗,中国工程院院士,1950年进入清华大学,历任清华热能系、汽车系主任,副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现任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
 
倪维斗院士(科学网博客)从教以来培养了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四十余名,其中多数已是相关领域的著名专家,还有工程院院士。对于博士生的教育,他指出,所谓“有博有深,中博中深,不博不深”,一名博士生必须做到“广博”才能有“深度”,没有知识上的宽广面,思路上就容易狭窄,也就无法进行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清华博士生论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一方面可以帮助博士生接触到本专业领域、研究兴趣相关的学科知识,加强“深”的功底;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博士生了解其他领域的研究动向,开阔视野,提升“博”的水平。
 
倪院士指出,未来博士生论坛可以在开展形式上进行改革,大中小型讨论相结合,大型的学术交流活动从宏观上介绍研究方向和趋势,让同学们对该领域的研究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和方向的把握;中小型的学术活动则可以将有同样研究兴趣的同学分成讨论小组,进行具体问题的讨论。他指出,如果仅仅是把学生随机地排排队,轮流讲,可能使得论坛流于形式,而经过提前的安排,对学生们研究兴趣的调查统计和分类,以研究兴趣组织的讨论小组能够更好地发挥交流平台的作用,达到思想交流、灵感碰撞的效果。
 
谈到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倪院士认为我们现在做的还很不够,当然这是一个系统的问题,原因也比较复杂。一方面,这与教育机制有关,我国中小学教育和高等院校的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方面很欠缺;另一方面,这也受到我国工业发展阶段的影响,目前我国企业大多数还是“眼睛向外”,看别人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相对于直接从事模仿而言,并不愿意冒风险投入研发创新,所以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并没有普遍的需求,也并不太看重和鼓励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是整个社会在目前的工业发展阶段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创新。
 
倪院士进一步指出,目前大家对“创新”的追捧,实际上是把“创新”庸俗化了。创新的基础一定是科学的长期积累,转变发展方式也并不能依靠“弯道超车”“跨越式前进”这种所谓“创新”的口号,而是要依靠踏踏实实地研究和积累,依靠创新人才的培养。
 
具体到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倪老师认为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是最大的培养。博士生是一个锻炼和积累的阶段,这期间的“困惑”、“痛苦”和“迷惑”其实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只有经过这一个阶段之后,才能够豁然开朗,形成创新能力。有一些导师会手把手指导学生,或者做出详细的安排指导学生,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帮助学生很顺利地开展研究,不用经受“困惑”、“难受”和“迷惑”的阶段,但难以真正塑造其创新能力。所以,博士生要学会“自己动脑筋”,根据导师的安排再对自己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新的想法。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