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旺
农村学校公共场所和工作环境吸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为了了解更具体的情况特别是人们对这种现象的认识,从而推进农村学校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的建设,我们开展了一项题为“中学生吸烟问题与‘无烟校园’建设研究”的课题研究。这项课题已经结题并通过了甘肃省课题规划办的鉴定。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分别对学生、教师和教育部门与学校领导进行了问卷调查。下面就列出一些调查统计的数据和内容并谈谈从中我们能够得到的启示。
一 有关调查内容与统计
我们对农村初中七、八、九三个年级的443名学生,5所农村中小学的242名教师,教育部门和农村中小学的82位领导进行了问卷调查。下面是一些统计数据和对某些问题各自不同的看法。
一、学校、家庭中的吸烟状况
我们以一所规模较大的农村初中学校为个例(下文称A学校),该学校有近80名教师,接受调查的67名。67人中“经常吸烟”的22人,“偶尔吸烟”的6人,总计烟民占41.79%。烟民中20-30岁7人,占25%,31-40岁11人,占39.29%,40岁以上10人,占35.71%;其中“偶尔吸”的6人中,31-40岁3人,40岁以上3人。这样,经常吸烟的22人中,40岁以下占68.18%,40岁以上占31.82%。开始吸烟的年龄,20岁以前13人,占烟民的46.43%,21-25岁8人,占28.57%,26岁以后开始吸烟7人,占25%。其中最小的吸烟年龄是5岁,其次是8岁;在20岁以前开始吸烟的13人中,有9人都是在15-18岁之间开始吸烟的。
学生吸烟与家长吸烟的状况。初中三个年级的吸烟人数,七年级约占6%,八年级8%,九年级11%。所有接受调查学生的家长吸烟状况,“经常吸烟”的家庭占37.92%,“偶尔吸烟”的家庭占41.76%,“从来不吸”的占20.32%。接受调查的三个年级有吸烟行为的学生中,他们的家长从来不吸烟的有1人,偶尔吸烟的有3人,其余皆为经常吸烟。调查到的353个家长吸烟的家庭中,只有37个家庭的家长是“一个人时吸”,其余都是当着家人孩子照样吸,也就是家人孩子被动吸烟的家庭占有烟家庭的89.52%,占所有接受调查家庭的71.33%。
二、公共、工作场合的吸烟状况和认识状况
一般给一个班上课的老师有7-10位,在上课、辅导、监考、办公室谈话等场合有吸烟行为的老师平均每班大约有3-4位。学生对这种现象,认为“正常”者占11.37%,认为“不应该”者占82.07%。“当别人在室内吸烟而你又不能躲避时,你的感觉是……”选择“无所谓”者占11.15%,“很反感”者占58.15%,“不能忍受”者占30.70%。
教师在公共工作场合吸烟的状况以A学校为例,在集体办公、上课、辅导、监考、集体阅卷、与学生交谈等场合吸烟的有21人。他们对这种行为以及他人的反应持什么态度呢?有以下几类:①“影响他人健康,理解。”——“理解”型;②“吸烟是一种普遍行为,他人好像也没有强烈的反应。”——感觉正常型。③“不予理睬。”——“目中无人”型;④“对他人有影响,可没有人说不准吸烟。”——依赖管理型。那么不吸烟的教师呢?面对别人在室内吸烟而又不能躲避的情况,“无所谓”的占25.64%,“很讨厌”的占43.59%,“不能忍受”的占30.77%。他们对吸烟者在公共工作场合吸烟行为的看法,摘录如下:“我认为这是一种没有公众意识的表现。”“这是一种害人又不利己的行为,但敢怒而不敢言。”“对学生有大的影响,既影响学生的健康,又影响学生的行为。”
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这种现象又怎么看呢?接受调查的82位领导对本单位教师在公共工作场所吸烟状况的了解,1人回答“没有烟民”,5人回答“不了解”,其余均为“有吸烟现象”。对工作场合的吸烟现象,认为“属正常现象”者占7.3%,认为“属个人嗜好无权干预”者占19.5%,认为“不文明应予禁止”者占73.2%。在选择本单位公共工作场合有吸烟现象的76人中,本单位“有限制性要求”者9人,而其执行效果都是“一般”,另外67人则是“没有限制性要求”。
三、对教育行为的认识
有的学生为什么会沾染吸烟恶习呢?学生大致有三种看法:1.好奇说。“看见老师、家长、社会上的吸烟现象,好奇心驱使他们去模仿。”2.“耍酷”说。“看别人吸烟的样子似乎很‘帅’。”“耍酷,以为是‘成熟’的标志。”3.模仿说(环境影响说)。“是受了家长和老师吸烟的影响,从大人学到的。”“看电视上的吸烟而形成的。”
教师则对此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如前所述不吸烟的教师认为“对学生有大的影响”,而吸烟的部分教师却这么认为:“吸烟是成人的生活习惯,学生不介入成人的生活即可。”领导又怎么看呢?认为教师当着学生吸烟与学生行为养成“有关系”的占43.9%,认为“没有关系”的占56.1% 。认为创建“无烟校园”与提高办学质量“有关系”的51.2%,认为“没有关系”的占48.8%;其中一位领导这样“反问”:“女教师不吸烟,难道她们的教学成绩一定比吸烟的男教师好吗?”
四、对“无烟校园”及学校管理的看法
学生们没有一个不赞成创建“无烟校园”的,他们提出了许多看法与建议:“先禁止老师上课和在学生面前吸烟,为建设‘无烟校园’起带头作用。”“开设专门的讲座宣传吸烟的危害。”“对吸烟的老师严重处理。”“领导对学生、老师可能吸烟的地方经常查看。”教师则仍然存在严重的分歧与对立。不吸烟的教师说:“应该对公共场合吸烟的同志进行适当的经济处罚,因为他们的心理很难说通。”“我认为确实到了建设‘无烟校园’的时候了。”“希望同仁们为下一代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吸烟的教师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说:“支持,对自己有约束。”有的则说:“个人爱好,无权干涉。”“应尊重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应尊重他人的权利。”“建立无烟校园是对他人生活的一种干预。”“不可以限制个人的行为自由,要为他们构建一个和谐轻松的环境。”
不少学生和教师又都提出了这样的担忧:“‘无烟校园’是不可能的,因为学校里吸烟的人很多,特别是学校的一些领导,有谁又可以阻止他们呢?”(学生)“领导见人就发烟,谁敢大张旗鼓去反对。人情是制约一切行动的拦路虎。”(教师)那么领导对创建“无烟校园”怎么看呢?对此问题,接受调查的领导中弃权不答者占6.1%,认为“可行”者占19.5%,认为“不可行”者占74.4%。“不可行”的原因有“人家吸烟人认为是他的权利”“属个人行为无权干预”“强人所难”“不可能”等等。
二 问题与对策
从上面一些数据和对公共工作场所吸烟现象以及“无烟校园”建设的认识,我们可看到在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建设上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
一、有烟的校园不和谐
一方面,是部分吸烟的教师在各种公共工作场合无所顾忌地吸烟并对他人的反应“不予理睬”;另一方面,是其他教师为了工作不得不被动吸烟,不管多么“不能忍受”他们还是无可选择无可逃避地得忍受,尤其是学生,他们为了学习为了成长却不得不承受着教书育人的老师施放的毒气的伤害。一方面,吸烟者把当着别人吸烟看作自己的“权利”,别人稍有不满情绪或不良反应便认为是对自己“权利”的“干预”;另一方面,被动吸烟者为了工作为了学习身心受到双重伤害却“敢怒而不敢言”。显然,这样的工作环境学习环境是无“和谐”可言的。
二、教师烟民的认识误区
1.对“教育行为”的错误认识。从吸烟教师的年龄结构看烟民明显呈年轻化趋向。再从他们开始吸烟的年龄看,20岁以前开始吸烟的占了将近一半,25岁以前开始吸烟的则占了整整四分之三,难道小小年龄就开始吸烟就没有受成人的影响?现在自己成成人了却认为在学生面前吸烟的行为对学生没有影响,“学生不介入成人的生活即可”,可问题是你的吸烟行为却强行“介入”了学生的生活啊!
2.对公共场所吸烟行为的错误认识。烟民中的“强硬派”对公共场所中被动吸烟的人的反应是“漠视”“不予理睬”“我行我素”,而且他们的理由还蛮充足:把自己的“权利”建立在损害别人权利的基础之上,还认为别人“无权干涉”;在公共工作场合肆意侵害别人的身心健康,没有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却要别人“尊重”自己;自己为环境制造着不和谐,却要别人以牺牲他们的“和谐”的代价为自己“构建和谐轻松的环境”……难怪非烟民们说这是“没有公众意识”了。
3.对“无烟校园”含义的错误认识。诚然吸烟是部分人的一种生活习惯,但他应该让它完全“私人化”,而不应该变成一种“公共”行为。吸烟的教师似乎没搞明白这个道理:创建“无烟校园”并不是要干预你的吸烟行为,而是要干预你在公共场所、工作环境的吸烟行为。
三、教育部门与学校领导的认识误区
1.对公共场所和工作场合吸烟行为性质的认识。对公共工作场所的吸烟行为,尽管有73.2%的管理者选择了“不文明应予禁止”,但在具体管理措施上,对这种行为有限制性要求的却只有11.8%,这是多大的反差啊!就是这仅有的11.8%,限制的效果却又都是“一般”。认为“应予禁止”却又不去禁止或不能很好地禁止,这只能说明许多管理者对这种行为的性质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这不属于自己管理工作的内容或者是并不怎么重要的内容。
2.对教师教育行为与学校教育功能的认识。认为教师在工作场合、在学生面前吸烟与学生的行为养成“没有关系”的管理者竟达56.1%之多。而问题的症结在于教育管理工作者对学校教育功能的认识。那位领导的“反问”可谓意味深长:“女教师不吸烟,难道她们的教学成绩一定比吸烟的男教师好吗?”显然在他的心目中,“办学质量”就只是考试成绩。当一半以上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心目中学校的功能和教师的职责只有“教书”而没有“育人”、“教书”又只有考试成绩而没有文化艺术素质能力等其他内容,想想,这该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3.对“无烟校园”内涵的认识。和一部分教师烟民不正确的认识一样,不少教育管理者也把创建“无烟校园”理解成了让烟民戒烟,把吸烟这种个人嗜好、个人行为与公共工作场合吸烟的不文明甚至违反职业规范的行为混为一谈了。吸烟是教师的个人嗜好无权干预,但公共工作场合吸烟怎么还能是“属个人嗜好无权干预”呢?对创建“无烟校园”认为“不可能”“强人所难”“人家吸烟人认为是他的权利”的,大概都是把禁止公共工作场合吸烟错误地理解为让吸烟的教师戒烟了。
四、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
由于上面这样一些认识问题,导致绝大多数农村学校和教育部门的管理者在学校公共场所和工作场合吸烟问题上呈现出不作为的状态。有一位领导在对“无烟校园”建设的“想法和建议”中写道:“看上级主管领导。”这是惯于上传下达的不作为行为的表现,学校文明的建设自己不作为却要看上级领导管不管。还有,诚如学生和部分教师所说,不少学校的一些领导也在公共场合或当着学生吸烟,甚至“推门听课”去坐在课堂里边听课边吸烟,谁又能够“阻止”“反对”他们呢?可见学校领导(或上级领导)自身也有陋习,不能以身作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明确了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要创建无烟校园、文明校园从而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我们认为需要从下面几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要提高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者的认识水平。要全面认识学校的教育功能和“办学质量”的真正内涵,从而认识“无烟校园”对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建设的重大意义。
第二要通过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加强宣传,让吸烟的教师充分认识到在公共场所、工作场合吸烟是侵害他人权益的行为,是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行为。
第三要正确认识“无烟校园”的内涵,从管理者到教师都要将个人嗜好与公共行为区别开来,个人的不良嗜好只能是以不侵害他人为前提的私人行为而不能成为公共行为。
第四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明令禁止任何公共场所和工作场合的吸烟行为。学校管理者与上级领导要以身作则,从而做到令行禁止。
总之,上面这些现象和认识无可置疑地告诉我们,农村学校要建设文明校园、和谐校园,要提升办学的文化品位,就必须从创建“无烟校园”做起!
后记:就在我们的课题结题的时候,2010年年底,甘肃省教育厅、卫生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控烟工作的意见》,对此许多媒体都以“甘肃全面推行‘校园禁烟令’”为题作了醒目的报道。但对这项“禁烟令”,时至今日我们还是没有见到对学校的传达与贯彻,而我们所看到的是,课堂上、考场上、办公室里、会议室里的吸烟现象仍然普遍地存在,学校考核教师、上级部门考核学校,都没有将“控烟工作”作为其中的一项指标,而且上级领导来学校检查学校还是拿出本地最高档次的香烟作为待客之礼。但愿我们的有关部门能够确实行动起来,而不要让媒体大张旗鼓宣传的“禁烟令”又变成一纸空文。
(通讯:会宁县党岘中学 邮编73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