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建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3-27 9:16:37
选择字号:
陈建新:我看教师“惜授”现象

 
《中国科学报》3月20日登载《警惕教师“惜授”现象》一文,指出“‘惜授’的表现之一如某些专家受邀作学术报告却不愿意留下讲课的PPT课件或文本材料”,提出要从“加强师德教育”和“优化学校的管理”两方面预防,并“希望有学者就教师‘惜授’现象开展心理学研究和进行社会学分析”。
 
我不赞成专家或教师一定要留下讲课的PPT课件或文本材料。
 
其一,对学生,留下讲课的PPT课件或文本材料,会助长学生学习的懒惰。学生学习的过程,一是重在课堂上认真听讲,二是课下认真复习、刻苦钻研。会学习的学生,课堂上做好笔记,记下老师讲课的思路和线索,记清楚重点、难点、疑点、创新点,课后认真复习,查阅资料,消化理解,融会贯通,并能举一反三。大学教育要提倡学生课下多进图书馆、资料室,广泛阅读参考文献,同学间相互交流、讨论,使之拓展深化。中小学教育要尽量在课堂内解决课程学习,课外留下充足时间,让学生身心得以全面自由发展。即使现在中小学教育倡导研究型学习方法,也不能鼓励学生依赖教师的PPT课件或文本材料。
 
其二,对教师,交换讲课的PPT课件或文本材料,会滋生互相依样画葫芦。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给学习和交流提供了诸多方便,现场复制、网络传播,可能比任何物种的繁衍都要快捷。笔者所讲授的一门课程就发现某教授的PPT课件全国各高校广为流传,姑且不论这样做是否有侵犯知识产权之虞,如果任凭“天下课件一大抄”,教学模式单一、低水平重复,甚至谬种流传,这对于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以前的大学授课连教材都没有(最多只是印发讲义),全凭教师课堂讲解,教师的专长、风格和个性尽情展现。那时的“助教”是名副其实的助教,其职责就是课后深入学生中间,就教授(也有讲师授课)讲授的内容答疑解惑,与学生一起钻研、成长,这正是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广袤空间。不知从何时开始,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助教”俨然以“教授”姿态登上大学讲台,教授们则脱离讲台,专门从事所谓的科研和社会活动等一些与教学无关的工作,以至于教育部三令五申要求教授必须从事本科生课堂教学,然而至今未见根本好转。羽翼未丰的助教要负重远行,不得不依赖于教材以及其他教学辅助手段,加上教师晋升职称的需要,各种低水平重复,甚至错漏百出的N个单位组编的教材泛滥成灾,PPT课件的出现更是推动了这种现象的“升级换代”。在这样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的质量都难以保证,哪里还谈得上个性发展和成为创新型人才呢?
 
PPT课件等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它将传统的二维教学环境拓展到立体化,历时性,链接互动,音频、视频共用的多维教学环境,这对于凸显教学过程的直观性,增加教学内容的信息量,提高教学信息的传递速度是极为有益的。但过度使用PPT教学,相互拷贝,势必严重破坏教学环境的生态多样性。近年引进国内的“世界名校公开课”等,短期内似乎给国人打开了又一扇“开眼看世界”的窗户,长久下去,如果把握不当,不结合国情地刻意效仿,也可能成为束缚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潜在的新的桎梏。数字化、网络化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抹杀人才成长的精神世界的丰富个性。然而,多样性是创新的基础。只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会迎来学术繁荣、人才辈出的春天!
 
教师讲课时认真负责、耐心细致,按照教学大纲讲清楚了授课内容就是尽职尽责的。教师不留下PPT课件或文本材料,不一定就是“不愿意将自己的知识、技能或者经验传授给他人”。学术界确实存在“独享或私吞公共学术资源”、“畸形的竞争”、“同行是冤家”等劣习,完全应该“加强师德教育”和“优化学校的管理”来加强预防,但这恐怕不是“惜授”二字所能言尽的。如何从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度,改变还在蔓延且愈演愈烈的过度依赖PPT课件等辅助手段的学习和教学方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对此高度重视,这是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破解“钱学森之问”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作者系苏州科技学院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12-03-27 A3 观察)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