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是中国最著名的高校清华大学;
一方是西南某省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企业。
“我们没想到自己‘被侵权’了。”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朴英委员不会想到,“这场官司要打上两年,而且我们两次败诉。”
“地方保护主义表现得很明显。”回想往事时朴英委员不住感慨,“为了这场官司,我们一共花了120多万。”不过,她还是很自豪:“从基层法院到最高人民法院,从两审败诉到最后胜诉。最终我们赢了。”
“尽管只获赔了30万元,但学校和教师们还是觉得非常值。”表面上一桩“赔本官司”,朴英委员却看到了维权的意义。
朴英委员提到的官司发生在2007年。
“学院不经意间发现,西南某省一家企业,几项传热方面的技术盗用了我们的专利。”
这让学院的教授们非常生气,他们行动起来,一纸诉状把这家企业告上法庭。
那时,她不会想到,这一告就是两年。
在这个过程中,教授们感觉,侵权之后“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子若隐若现。
审判结果很诡异,尽管事实很清楚,但是清华大学两次败诉。
“侵权容易成本低,维权困难成本高;侵权没关系,就怕当地没关系。”朴英委员说了这样一句流行语。在她看来,这正是异地维权难获公平的重要原因。
这样的结果让教授们愤怒了。2009年,学校决定向最高人民法院上诉。
这时事情出现了戏剧化的一幕——当地政府的知识产权部门到清华大学“上门求情”。
“无非是说那家企业在一个小县城,当地经济不发达,请求我们不要再坚持,放他们一马。”
朴英说起那时的情景——学校的管理者和科研工作者,内心充满了矛盾。
“如果放弃上诉,是不是就告诉大家,侵犯知识产权对自己没什么伤害?如果偏远地区可以随便侵权的话,发达地区是不是也可以?”一连串问号之后,朴英委员理清了思路。
最后,学校各方面达成共识,提出了申诉。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后,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判决,清华大学享有该项技术的专利所有权,并且获得了30万元的赔款。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