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广清
中国科协荣誉委员张开逊因其科学著作《回望人类发明之路》,获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张开逊并非第一次获国家大奖。
27年前的1985年,张开逊因发明“碳化硅宽温区线性测温技术”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张开逊先后10次获国际发明奖金奖或专项奖。
在记者的记忆中,张开逊的科学生涯与这样一些熠熠闪光的名字连接在一起——何泽慧、彭桓武、王大珩、王选……他们是张开逊的科学家朋友,他们同属激情燃烧的时代。在年龄上,何泽慧、彭桓武、王大珩可算作他的长辈,他们之间结下了亲密的“忘年交”;而王选是他的学长,上个世纪50年代,他们一同就读北京大学,分别攻读数学系与物理系。张开逊与他的科学家朋友有着真挚深厚的友谊,有着灵犀相通的心路,有着切磋学术闪现的思想火花。记者有幸目睹耳闻并记录了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而其中弥足珍贵的科学思想,无疑对人类社会具有诸多重要的启迪。
拜晤“中国的居里夫人”
2002年2月18日正值春节长假,张开逊教授与记者一同看望著名核物理学家何泽慧。
新春的阳光格外明媚,中科院宿舍楼的大院并无节日的喧嚣。88岁高龄的何先生满面笑容,步履轻盈地从楼门台阶上走来。她与张开逊多年同为全国政协科技界委员,一同参政议政、一同考察视察,结下深厚友谊。
两位科学家的话题,自然是他们多年科学探索中有趣的故事。他们的交谈,轻松而亲近。
何泽慧是“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的夫人。早年,何泽慧留学德国,先研究弹道学,后研究核物理,师从著名科学家博特。1946年,何泽慧与钱三强结为伉俪。她来到法国巴黎钱三强学习和工作的第二代居里夫妇实验室从事核物理研究,与钱三强等合作发现了铀核裂变的新方式——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被西方媒体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张开逊致力于传感技术研究,将半导体传感技术拓展到高温领域,为半导体结型温度传感器在我国实现工业化生产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与传统测温元件相比,张开逊发明的新一代传感器比热电偶的灵敏度高50倍,比铂电阻温度计的反应速度快30倍。
面对两位科学家,记者自然要探寻他们科学探索成功的秘诀。记者问何先生:“您做科研的‘秘密武器’是什么?”何先生脱口说出凝练简约的8个字:“立足常规,着眼新奇。”记者转向张教授:“您的法宝是什么?”他说:“发明是思想世界的新物种。”旋即,他同样用凝练简约的8个字概括:“法无定法,无中生有。”
这些成就他们卓越贡献的富有哲理的秘诀,其智慧、其分量,不言而喻。
探究爱因斯坦的困惑
2005年为“爱因斯坦奇迹年”百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一年确定为“世界物理年”。
就在“世界物理年”即将来临的前两天——2004年12月30日,记者陪同张开逊教授拜访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来到他家门口时,彭先生已将房门打开,和善地站在门口等待。
彭桓武早年师从我国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周培源。周培源是唯一与爱因斯坦有过交往的中国学者。后来,彭桓武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师从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马克斯·玻恩,与哈密顿·海特勒一同发展了宇宙线介子理论——HHP介子理论。彭桓武是我国核物理理论、中子物理理论以及核爆炸理论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彭先生空荡荡的大屋子里到处都是书,话题迅速集中到如何发现物理规律上。
彭先生走到一台计算机前,调出两段英文,这是爱因斯坦20世纪30年代在报告中讲过的话。彭先生说,爱因斯坦这两段话,至今他未能真正理解其意。
第一段的中文译文是:“纯粹的逻辑思维不能给我们关于经验世界的任何知识;一切关于实在的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又终结于经验。”另一段是:“我们现在特别清楚地领会到,那些相信理论是从经验中归纳出来的理论家是多么错误啊。甚至伟大的牛顿也不能摆脱这种错误(我不作假设)。”彭先生说:“显然它们是自相矛盾的,这表明爱因斯坦的困惑: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张开逊说:“这两段话从不同侧面说明人类认识自然的途径,最明显的实例可能是集电磁学研究大成的麦克斯韦方程组,仅仅基于电磁学的实验规律,无法概括出这个方程组,必须在理论上假定存在‘位移电流’。后来,在实验中发现电磁波,证实了这一理论。”彭先生十分赞许这种解释。
2005年4月15日,中国科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庆祝世界物理年大会,彭先生作了题为《物理学和理论物理》的报告,报告的结语就是爱因斯坦讲过的这两段话,彭先生在后面又加上了我国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两句话:“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接着,彭先生在报告中动情地对人类探索的大自然做人格化描述:“大自然无比诚实,无比浪漫。”这句话契合了张开逊多年的哲学思考。几年以后,张开逊为广东科学馆设计大型科学展览《人类文明的源与流》,在技术史、科学史、思想史交融的背景中讲述人类缔造文明的历程。在他为展览撰写的文稿中,有这样一段话可谓呼应了彭先生的浪漫:“如果将文明看做大自然进行的‘人类实验’,那么,到目前为止,实验是成功的。人类正在努力开创一个新世界,其显著特征应当是:科学智慧与人文精神融合,让文明成为具有自我纠错机制的人类家园。”
在
源头唱和“为蛟龙点睛”
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863”计划倡导者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大珩,曾担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后来张开逊担任这个学会的副理事长。
王大珩以“为蛟龙点睛”比喻传感技术的重要性,认为包括传感器在内的测量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源头。张开逊进一步诠释说,获取自然信息,是科学探索与工程技术活动的前提。人类技术的进步,主要是工具的进步和获取自然信息能力的进步。近代科学传统,本质上是不断地以新方式获取自然信息的实证传统。
2005年9月15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在上海举行学术年会,张开逊应邀作学术报告《现代传感器技术在
中的地位》。
张开逊特别强调,在现代
技术中,通信系统与计算机在国际上已形成高度垄断局面;而获取自然信息的核心器件传感器则不然——由于它对基础研究的高度依赖以及千差万别的实际需求,当今世界尚无任何机构与个人可以以权威自居,迄今,它还是一方罕见的平等竞争的国际平台,这是中国
技术发展难得的机遇。
诠释技术发明的核心智慧
2006年2月13日,两院院士、被誉为“当代毕升”的汉字激光照排创始人王选病逝。悼念王选成为媒体那段时间的热点话题。张开逊教授打电话给记者,他不无遗憾地说,许多媒体对王选的报道,未能充分展现他的科学智慧。王选解决汉字激光照排这道世界难题的核心智慧,是一种跨学科交叉创新智慧,即用数学方法描述汉字特征。记者当即向他约稿,接着,《我与学长王选的3次交谈》一文,刊发在《大众科技报》上,多家网媒相继转载。
张开逊在文中说:“1999年6月下旬,我和王选一道参加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的世界科学大会,有比较多的时间可从容地交谈。我问:‘能不能告诉我,你发明的核心是什么?’王选回答说:‘其实很简单,就是用数学方法描述汉字。’他说,汉字有几万个,就像是个个都不相同的图画,如果直接用点阵描绘它们,需要的数据量大得惊人,这便从根本上制约了排版系统的工作速度。数学训练抽象思维能力。得益于数学功底,我悟出汉字那些极具绘画性的笔划遵循共同的数学规律,用方程式中不多的参数概括性地描绘它们,这种新的思路,有可能大大提高在计算机里生成汉字的速度……”
关于技术发明,张开逊有其多年的哲学思考,他认为“创造源于更加深刻的思索”,“发明与技术是同义词,发明是第一次出现的技术,技术是重复使用的发明”,“今天,发明已成为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艺术。丰厚的科学遗产与无尽的实际问题,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发明家……”
与诺奖得主同台话科普
2011年9月22日,张开逊与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乔治·斯穆特、道格拉斯·迪安·奥谢罗夫,一同出现在中国科协第13届年会“科学大家话科普”会场,同台共话科普。
斯穆特与奥谢罗夫有着共同的理念——科普一定要抓住青少年。他们认为,置身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与现代科技发达的物质世界,青少年需要了解世界背后的真实故事与知识产生过程;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培育科学思维。
张开逊在这里专门阐述了科学家传播科学的特殊意义:“科学家是追寻自然奥秘的探路者,尽得科学之美妙,最了解现代技术对社会的潜在影响。由此,科学家传播科学具有特殊意义——能使科学‘真传’,深深植根公众心中,进而在更深层次影响人类社会进程。”
张开逊强调,科学家传播科学,当站在人类知识群峰高处,并实现3种超越——从科学共同体专业语言到大众生活语言;从逻辑思维到形象思维;从关心自然到关注社会。他说,向公众传播科学,是为科学赋予人文含义的努力,对传播者的知识结构、学养基础与思维能力,永远是新挑战。
张开逊曾担任中国科协科技与人文专门委员会主任,多次呼吁重视科学智慧与人文精神融合,升华人类活动境界。他认为,在思维方式与学术领域划分上,科学智慧与人文精神属于不同范畴。然而,在哲学上,它们存在非常深刻的内在联系。他说,本质上,科学技术是一种人文活动,科学的终极价值是人文价值。
人物介绍:
张开逊,国家有突出贡献科学技术专家。
毕业于北京大学,致力于传感技术研究,发明碳化硅宽温区线性测温技术,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在传感技术领域有多项发明,10次获国际发明奖金奖或专项奖。热心传播科学,科学著作《回望人类发明之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中国科学报》 (2012-02-27 B2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