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舸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2-27 9:26:38
选择字号:
葛修润院士:长沙古城墙是否全保 技术不是问题

长沙古城墙遗址发掘现场 柳肃摄
 
■本报见习记者 成舸
 
葛修润,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因主持“三峡一号文物”“白鹤梁题刻”的原址水下保护工程,以最高票荣获2009年度“全国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一等奖。
 
从某种意义上说,两者未必具有可比性。三峡白鹤梁较之于长沙古城墙,一个是因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开发引致的“三峡一号文物”,已经多次严密论证过的“国宝”;另一个是湖南省商业项目开发中偶然发现的重大考古成果,面世至今尚不足半年,还不具备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的标签。但另一方面,两者又有颇多相似之处:都曾在“技术”层面卡壳,而且都与“水压”息息相关。
 
价值若被认定 开发理应“让路”
 
接到《中国科学报》记者的电话时,年近八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正在坐出租车回家的路上。听说是事关重要文物的保护,而且时间紧迫,他立即在电话里和记者聊起来:“最重要的是国家文物部门的评估结果和态度。”
 
白鹤梁是位于三峡上游一块长约1600米、宽15米的天然巨型石梁,被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的古代水文站”。当年的白鹤梁与现在的长沙古城墙情况略有不同,即白鹤梁是三峡一号文物,国家必须保护,不存在保不保的问题。
 
据介绍,当时围绕白鹤梁的保护方案也存在争议。如原有方案要求与水完全隔绝,是“潜水艇式”的,但存在较大隐患。经研究,葛修润提出了著名的“无压容器”方案,即引入一部分水进入容器内,让白鹤梁浸泡在水中,实现内外水压的平衡,从而确保了安全性,并便于向后人展示。该方案经过多年反复才最终被接受。
 
长沙古城墙却没有这样的时间来等待。由于发现得晚,再加上建设方赶工期和湘江汛期时间紧迫,必须尽快作出决定。
 
与白鹤梁一样,长沙古城墙的结构也以砖石为主,文物本身对防水防腐的要求并不高。长沙文物专家提出,如果真考虑地下水影响的话,古城墙实际上在地下已经浸泡一千多年了,再浸泡也没有多大的问题。
 
葛修润认为,如果长沙古城墙经文物系统认定其价值非常重要,则应该全保。具体保护方案则可以研究后制定。
 
2月15日,湖南省文物主管方飞赴北京向国家文物局汇报,并征求多位文物专家的建议,其价值和原址保护的思路获得肯定,但由于缺乏书面文件,给后续的多方博弈留下了空间。
 
技术不是瓶颈 关键是平衡“代价”
 
由于对长沙古城墙周边环境缺乏翔实了解,葛修润出言谨慎。但他表示,如果价值明确,“高楼就应该让路”。
 
在他看来,这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文物部门应当向工程技术人员提出的要求。“具体保护方案可以研究,但前提是高楼必须更改方案,必须要让出来。”
 
葛修润说:“从防汛安全上讲,应该说是有办法的,顶多是先不挖,度过汛期后再处理也可以。”
 
针对可能发生的管涌问题,葛修润认为可以将古城墙密封起来,“这在技术上也可以解决”。
 
在保护的问题上,古建专家柳肃和力学专家葛修润的态度不谋而合。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柳肃则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从技术难度上讲,与白鹤梁相比,长沙古城墙只是小巫见大巫。
 
“但我们只是建筑方面的专家,不是岩土力学和结构专家,所以在面对政府的质问时,感到很痛苦。没有人敢签字说按照你的方案完全没问题。”柳肃说。
 
葛修润介绍,如果开发商能够把地下车库让出一层,则有利于保护工作的展开,即主要将城墙基础和基岩连接起来,但这样做成本较高。“最主要的是当地政府和开发商衡量成本的问题”。
 
问题是,无论这个单应该由谁来买,都不应该由千年文物本身来承担。如何避免历史重演,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
 
《中国科学报》 (2012-02-27 A3 深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