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琛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2-22 8:50:59
选择字号:
中国科学报:高校科研创新如何走得更远

 

在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全国高校获奖数占72.5%,比去年又增加了一个百分点,再次说明高校科研实力在不断增强。图片来源:www.gmc.edu.cn
 
■本报记者 孙琛辉
 
今年“战果”更加辉煌
 
今年高校除获奖总数提高外,也是高校历年来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比例最高的一次。据统计,高校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62项,占获奖总数的74.3%。2011年度仅有的两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全部由高校获得。
 
每年不超过两名的国家最高科技奖,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
 
2008年以来,均有来自高校的科学家摘取这项桂冠。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良镛院士来自清华大学。之前,北京大学徐光宪院士、复旦大学谷超豪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王振义院士均榜上有名。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周静表示,从高校连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骄人成绩,可以看出高校科研成果所呈现的高显示度。那么,以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的大学,能否成为科研的主阵地?
 
据教育部科技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实施的《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将探索高校协同创新模式,推进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实施高校“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积极组织高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推动科教结合,实施高校创新行动计划,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落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和经费管理的意见,完善科研评价机制。
 
学科交叉和人才集聚是最大优势
 
江苏大学与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合作承担的“深海高稳性圆筒型钻探储油平台的关键设计与制造技术”项目,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江苏大学科技处副处长余江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在大学做科研有着企业和科研院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第一,大学尤其是综合性大学的学科门类齐全。多学科的融合是目前在大学做科研最有利的条件。第二,人才的集聚是高校的一大优势。大学里既有高端人才,也有研究生这样一支生力军,多层次的人才结构使高校科研可以可持续地发展。
 
“高校做科研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学科和人才。”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别敦荣也认为,学科力量是高校最重要的科研基础,在多学科和综合性学科基础上做科研,有利于学科交叉和创新成果的出现。同时,高校既有学养深厚的专家学者,又有包括硕士、博士在内的研究生,甚至一些高年级本科生在内的科研生力军,这是其他研究单位一般不具有的。
 
一位拥有多项科研成果的大学教师提到,教授和学生的互动往往能催生出创意的灵感。与科研院所相比,大学里没有特别明确的科研任务。它允许师生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允许犯错误,科研压力相对小一些。此外,大学培养的毕业生也是一个资源。很多企业里有学校自己培养的学生,便于学校和企业进行充分地沟通。
 
产学研合作意识非常重要
 
“高校注重产学研合作的意识也非常重要。有的学校有科研的积淀,但它没有主动地与企业联合,导致成果不能实现转化。江苏大学在这方面意识很强,无论是从学校层面,还是我们的专家教授,都非常重视这一点。”余江南说。
 
江苏大学与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的合作始于2006年。双方在行业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了对方的需求,开始了技术、项目联合攻关、研究生派出等多种形式的合作。
 
“合作的前提,要有关键技术,要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双方合作要‘我有他需’才行。”在余江南看来,高校一定要有真正的技术成果和可供转化的成果,“理论成果、论文成果也是成果,但是可供转化的成果要拥有。”
 
“高校毕竟是一个人才培养单位,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是它的主要使命。科研只是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同时所履行的第二大使命,而且高校的科研更多地是在学校实验室中进行的,它和产业的联系还有一定距离,从应用的角度来讲,高校科研相对比较薄弱。”别敦荣指出,高校科研至少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围绕学科的创新、发展来做的基础研究,更多地承担起文化创新的使命;直接和生产结合的应用研究,则通过产学研结合或一体化来达到促进生产的目的。他同时提醒:“高校更多地和生产的结合有可能弱化基础科学的研究,高校科研不能单纯地追求经济指标,要更注重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据了解,国际上美、英、俄罗斯等国的高校都承担着主要的基础研究的重任。通常,大学出基础研究成果多,企业出应用研究成果多。
 
而在我国,大多数企业还不具备科技创新的能力,这又给高校提出了一个挑战,高校能不能帮助企业完成这个使命?一些高校试图建立大学科技园来加强产学研合作,尽管这种探索的效果还不够理想,学校发展产业的能力还很有限,但在别敦荣看来,我国应该继续加强对大学科技园的培育,使其能够像欧美国家的大学科技园那样,成为引领地区科技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国家科技产业创新的源泉。
 
“从现在来看,很多学校尽管进行了一些探索,但尚未真正在这个问题上建立起有效的机制,大学应该与地方发展结合起来,使自身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别敦荣说。
 
一位大学教师还提到,大学和科研院所也可以合作。大学的优势在于学生和学科齐全,而研究院的科研环境、设备、导师都是一流的,如果二者打通,让大学的学生更多走进科研院所,让科研院所把一些项目交给大学的学生来做,更有利于创新成果的出现。据悉,规模很小的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却拥有40多个“国家级”的实验室。很多法国的科研机构都想把实验室设在大学里,大学所拥有的多层次人才,是这些科研机构蜂拥而至的真正原因。
 
而事实上,从今年获奖项目来看,确实很多成果是大学、研究院所和企业合作完成的。
 
还需进一步摆正科研的位置
 
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几乎每一位大学教师都绕不开的问题,也是高校面临的两难处境。因为人才培养的效果需要长期显现,而科研成果更容易量化,一些学校在评价教师时,更注重其论文数量、科研成果。
 
一位年轻的大学教师曾抱怨:“我们一方面要做好老师,被硬性规定每年教课的课时数必须达到多少小时,另一方面学校对我们的科研期望值又与科研院所相当。这样下来,一些老师身心疲惫,还有一些老师则会在教学方面应付了事。”
 
别敦荣指出,的确有一些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有更注重科研的倾向。从学校的使命、从高校在社会组织中的定位来讲,有的学校是在远离自身的本质。他建议,学校要明确定位,明确自身在社会组织中所能发挥的作用,通过人才培养来解决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进大学首先要过教学关,因为人才培养是大学第一要务,当青年教师教学关过了以后,下一步能够支撑他发展和学科发展需要的就是开展科学研究,因此,两大任务必须拥有。”余江南介绍,目前,大学已对不同类型的人才进行分类指导,制订教学、科研两类考评指标,专门从事科研的老师,他们的任务就是以科学研究作为第一要务,原则上没有本科教学的任务,只有研究生培养的任务,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培养研究生,把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一体化。而对一些教英语、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的老师,不十分强调对他们在科研方面的考核要求。
 
有人说,大学分为研究型、教学型和高级技师型三种,研究型大学中教学与科研应该是完全一致的,研究型大学必须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后两者类型的大学则应注重教学。而在别敦荣看来,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大学,人才培养都是其首要任务。“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第一使命,大学应在做好第一使命的同时,与科学研究结合,以实现科技创新的使命。”
 
《中国科学报》 (2012-02-22 B1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