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邱锐 潘希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2-17 9:37:17
选择字号:
对地观测数据国际共享遇阻
 
■本报实习生 邱锐 记者 潘希
 
“每时每刻,全球都有近千颗卫星在观测地球,一方面有许多重复观测,产生了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各国科研实力不等,观测能力也不均衡。如果能将目前各国对地观测能力加以整合,可极大增强人类应对灾害的能力。”
 
谈及近日地球观测组织(英文简称GEO)中国秘书处在北京启动时,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中心数据技术部主任李国庆研究员作上述表示。
 
GEO中国秘书处设在国家遥感中心的一间办公室里。每天都有来自国内数十个部门的卫星观测数据在这里交换和上传,并作为我国的基础数据,提供给地球观测组织的87个成员国和欧盟及其他组织间进行数据共享。该组织的主要工作,即为推动国际间对地观测数据共享,最终建设一个全球性的对地观测系统。
 
然而,现实却与理想产生了差距。
 
欧美:亏本的买卖?
 
中国是GEO的创始国之一。从2005年该组织成立至今,中国也一直是执行委员会的成员国和联合主席国。在该组织中国秘书处,工作人员来自国内各个对地观测相关单位。
 
在推进各国对地观测数据共享时,他们遇到了相当的阻力。
 
“美国对地观测卫星有185颗,我国有50颗,而有些非洲国家一颗都没有。在全球数据资源共享问题上,美国和欧盟虽然有很多质量很好的观测数据,但就是不愿贡献出来。”李国庆说。
 
“在搜集各国对地观测数据时,美国曾将早已在网络上公开的数据提交给我们,以此来凑数。”一位从事对地观测数据共享推进工作的业内人士也对记者大吐苦水。
 
分析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恐怕在于欧美等国心态的不平衡。该人士认为,毕竟欧美等国对地观测能力强、技术先进,其观测数据数量多,也更加准确。“把自己的好东西直接送给别人,这个所谓的数据共享,被欧美等国认为是个亏本的买卖。”
 
对地观测是学科交叉较强的一个领域。从前端的载荷,到后期的火箭发射及数据运用,技术上许多部门都有涉及。
 
近十年来,中国在对地观测领域投入非常大。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主任郭华东曾表示,我国目前对地观测的水平处于世界第一梯队后部或第二梯队前部,需要通过国际合作来掌握领域内最前沿的方向、最新的信息。
 
中国:担负起责任
 
在全球数据共享问题上,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德仁认为,发达国家应帮助发展中国家在地球观测领域进行技术创新,促进其发展,共同推动全球合作。
 
中国一直主张推动全球“数据民主”进程,坚持所有成员都有权使用全球对地观测的数据。为此,中国不但每年都向GEO提供资金支持,还积极帮助一些非洲国家提高其对地观测能力。
 
例如,我国曾于2007年为非洲某国援建卫星数据接收装置,使该国具备了接收我国对地观测卫星相关数据的能力。
 
同在2007年,中国还制定了《中国综合地球观测系统十年计划》。“中国将积极推动地球观测数据在非洲及亚太地区的接收、共享和应用,促进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从地球观测中受益。”李德仁说。
 
出路:多措并举
 
但是,对于欧美国家不愿进行数据共享的难题,李国庆坦言,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解决方案能让各成员国或部门单位积极主动地将自身的数据共享出来,只能通过缓慢推进,逐步使大家意识到共享数据能带来的好处。
 
据记者了解,一些国际组织为解决这个难题,也采用了一些策略。
 
一是依据“多劳多得”的原则,为共享数据较多的成员提供相应的数据服务。即若某位成员提供数据量大,且质量较好,那么就为该成员提供权益均等的数据。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各成员逐步尝到数据共享的“甜头”,最终由被动提供,转向主动提供数据。
 
另一种策略为,并不要求各成员将全部数据都共享出来,而是采取“小步前进”的原则,让其先将一些与自身利益相关性较小的数据共享,对与其核心利益相关的数据则暂缓共享。
 
据业内人士透露,GEO同样采取了上述两种策略,以推进各成员数据共享。
 
《中国科学报》 (2012-02-17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