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锋
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受理即将开始。笔者从一个申请者的角度,回顾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情况,并提出一些建议。
竞争日趋激烈 评审更加理性
虽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每年的资助经费不断上涨,但同行之间的竞争强度并未减弱。随着申请量的不断增加、研究方向的不断细化,一些项目申请书想有所创新并获得资助,无疑要在内容或新方法方面下足功夫。
有人说,如今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好比向银行贷款,那些越是实力雄厚、效益好的公司越容易得到贷款。相反,基础薄弱、没有良好基础的研究越难得到资助。从笔者了解的情况看来,很多刚结题并取得良好科研成果的申请都获得了资助。
相比2010年,2011年基金申请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1.对青年基金的女性申请者年限放宽。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的平均单项资助金额有所增加。单项经费的增加说明基金委对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面上项目的经费额度增加和年限延长说明基金委要稳定支持一些重要的科学研究,让科研工作者能静下心来从事研究。
可看出基金委的资助模式在稳中求进,不断成熟和理性。作为一名基层科研工作者,笔者结合自身的体会从申请人角度,给基金委的相关部门提些建议。其中有的基金委可能正在做,有的将来也许会做,笔者旨在抛砖引玉,希望科学基金的评审工作越来越完善。
精壮评审队伍 采用反馈评价
首先,评审人应该是本领域真正懂行的人,他们的知识越精细越深入越好。评审人不能只提出一些类似“研究内容不具体,研究目标不明确,研究路线不可行、不清晰,创新性不突出,操作性不强,科学意义不大”等“万金油”型评语。对那些不拟资助的申请书,评审人可以给申请人指出改进的方向。现在的申请书很多,评审人的评价意见最终会反馈给申请人,由于评审人的研究领域可能与申请书的研究方向有出入,他们对于某些课题可能还并没有申请人的认识清晰,所以对于申请书的研究内容和方案等不太敢提太多的挑剔和质疑,于是一些评审人从一些研究经费等方面提出问题。或者写的评语不针对研究内容,言辞不太尖锐,把真正的难题留给了会评。
其次,随着申请书的项数不断增加,应不断充实评审人库。例如:增加海外同一研究领域的专家或者学者来当评审人。2011年,申请者可填写成为某个领域的备选评审人。另外,笔者建议由依托单位推荐一些品学兼优的博士后成为备选评审人。因为他们深入某一具体课题的第一线,可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或体会。考虑到博士后工作的临时性,来年得及时更新或者确认这些备选评审人的联系方式。
最后,对评价意见采取反馈后评价机制。现在评审人意见一反馈到申请人手上,有的人就会“义愤填膺”地抱怨评审意见是多么的不公。但是,目前只能对基金委的程序性问题进行申诉,而对于评审人的学术意见并不予受理。这是否表明评审人的工作完美呢?不尽然。最好给申请人提供一条反馈评审人的工作是否合适的途径,例如对于评审人的意见有无帮助、认真程度等进行打分等。
细化评价体系 增加资助模式
按照现行的同行评议意见表,例如,
部和医学科学部,除了第一项是“您对申请内容的熟悉程度”外,重要的评价指标为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学术思想的创新性、项目的研究内容(是否合适,研究重点是否突出,所选择的关键问题是否准确)、总体研究方案和项目组的研究能力等,最后就是综合评价和资助意见。
感觉这样评审的线条有些粗,评审表中的“选择题”能否进一步细化与量化。笔者认为一个酝酿很久的科研想法和多次锤炼的申请书用作这些选择题似乎并不能贴切地评价,对于那些评审人认为申请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评审人能否也帮忙出出点子来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如果勾选“不太熟悉”的评审人,他们以后的各项分数能否也要低于熟悉该领域的评审人的打分权重。
目前的申请者众多,但是获得的资助率仍然维持在20%,即每年仍然有相当部分的基金申请被搁置起来得不到资助,大部分人只好等到下一年的基金申请。尤其对于青年科学工作者,除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目前还没有更多的资助途径。以生物地理学为例,虽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率不断增加,但是仍有相当部分的青年基金申请并没有获得资助。建议增加资助模式加大对青年人的资助力度。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报》 (2012-02-10 B1 基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