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贺根生 王源林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2-13 8:21:22
选择字号:
俞梦孙院士:让生物医学工程保障人类健康

 
■本报记者 贺根生 通讯员 王源林
 
“生物医学工程正转向人类健康工程,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举行的“2012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高层论坛”上如是说。
 
俞梦孙是中国航空生物医学工程的创始人。在这次会议上,他以“生物医学工程正转向人类健康工程”为题,从全球面临的医疗危机,如何正确认识生命、对待生命,以及生物医学工程的使命等方面阐述了医学工程发展的新趋势。
 
据了解,兴于20世纪50年代的生物医学工程(BME),是一门理、工、医结合的边缘学科,是多种工程学科向生物医学渗透的产物。其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在多层次上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生命现象,为防病、治病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他说,目前的医学模式是以疾病为主的研究,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这种模式带来的弊端是:医学的现代化,导致高新技术的过度应用;医学专门化,使得分科细化,专科医生匠人化;医学精细化,分子基因诊断、治疗,实际效果离欲达目标是渐行渐远;医学商业化,完全改变了医学的初衷。
 
他认为,此模式已造成全球性医疗危机。例如,非传染慢性病(NCD)已成为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威胁;尽管投入巨大财力、人力,却不能从整体上控制NCD的蔓延;医疗费用支出远远大于社会发展速率,呈现一种不可持续的态势。
 
他对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主要是目前的医学已变成以研究疾病的诊断、治疗为主的疾病医学。其实,疾病是人体整体失调状态的局部表现。医学工程的工作重点,应从以关注疾病为主转到以研究整体失调状态为主。
 
他引用爱因斯坦对医学整体性论述的一段话:“如果人体的某一部分出了毛病,那么只有很好地了解整个复杂的人,才能医好它;在复杂的情况下,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正确地理解病因。”
 
他认为,人具有强大的自组织能力。自主系统自发走向“目的点”的能力,是人体维持健康的强大能力;系统的动态内稳机制的存在,是人体健康地适应环境的基础;系统自修复能力,是祛除病痛、恢复健康的最有效、最安全的途径。
 
他在报告中强调,生物医学工程转向人类健康工程,要以人为中心,以维持提高以人体系统稳态水平为目标的系统工程,其内涵不限于工程技术,而是一个人文和科学技术相融合的开放综合体。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方向,要从目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主的BME,转为以人为中心的功能态辨识和调节的BME,充分发挥人的自身作用,以应对威胁人类健康的各类疾病。
 
俞梦孙最后指出,中国生物医学工程的机遇在21世纪医学变革引导的学科大方向的转变之中。若能把握契机,在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这个大问题中作出贡献,那么我国将昂首屹立于人类健康工程领域之巅。
 
《中国科学报》 (2012-12-13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