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2-5 8:04:43
选择字号:
课改致高中与大学课程体系彼此脱节

 
目前我国初、高中与大学之间,仅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和化学这五门主要课程中,彼此不衔接的知识点就达百余个。
 
■本报记者 陈彬
 
当得知自己的学生对光的成像规律都不太清楚时,郑文很吃惊。
 
郑文是国内某“985工程”高校物理系的一名老师,能考入她所在学校的学生应该都属于“高才生”。在她看来,像“光的成像”这样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学生们在高中阶段应该就已经烂熟于心了,但学生却告诉她,他们对这方面的知识并不熟悉。而当她问及原因时,学生们的回答又让她吃了一惊。
 
学生们说,在高中根本就没有讲过这方面的知识。
 
消失的知识点
 
郑文的吃惊是有原因的,因为在她的印象中,光学知识在高中物理课程体系中,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但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个知识点已经从高中课程中消失了。为此,她专门在学生中作了一次调查。
 
经过调查,郑文发现,除了某些市属或省属重点高中毕业的学生外,二线城市或一般中学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几乎都没有系统地接受光学知识学习。
 
“一句话概括,这些年高中课改之后,高中课程与大学课程是完全脱节的。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学生们到底掌握了哪些知识,什么又是高中课程没有涉及到的。”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郑文坦言,这种状况使得大学里的老师不得不打乱原有的课程安排,为学生们“补课”。
 
郑文的遭遇并非个案。
 
作为北京化工大学教务处处长,姜广峰在担任行政职务的同时,也承担着本科生数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据他介绍,学生们来自不同省份的高中,有些高中课程中竟然没有讲授平面解析几何、极坐标等基础知识。由于老师在课堂上只能照顾大多数,一些学生就很容易出现“跟不上”的现象。
 
“至少在目前来看,很多学科都存在着高中课程体系与大学课程体系不衔接的问题。”姜广峰说。
 
课程体系的不衔接除了给老师们的教学带来麻烦外,受害最大的当然还是学生。
 
对于某些知识点“短腿”的学生,姜广峰采取的方法是通过讲座的方式补课。“把没学过的同学叫来,给他们讲讲是怎么回事。”但是“讲座”与“讲课”的一字之差,却注定了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如此一来,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便摆在了人们面前:本应相互贯通的课程体系,为何忽然脱节了呢?
 
都是课改惹的祸?
 
在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倪振民的眼中,不同层级学校间的课程衔接的问题已经不是新话题了。而这一话题的源起,要追溯到近十年前的一次改革。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并在2004年正式实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此次改革的最大亮点是把传统的体系课程变为领域、科目和模块结果。共设8个学习领域、12~13个科目,每一个科目又由若干个模块组成。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志向,作自主选择。
 
“新课改主要是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解决高中教学中教材老、课程难、内容多的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课程衔接方面的困难。”倪振民说。
 
以数学为例,根据课改方案,数学课程被分为必修、选修共10个模块。学生必须学习必修课程,选修课分为“选修1”和“选修2”两部分5个模块,可供学生选择。由于学生并非“全面学习”,就导致了其在某些知识的学习上,难以做到如之前那样的系统化。
 
据倪振民介绍,类似的问题不单出现在高中与大学之间,在初、高中之间也同样存在。曾有人作过统计,目前我国初、高中与大学之间,仅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和化学这五门主要课程中,彼此不衔接的知识点就达百余个。“改革体系的不配套,自然会出现不同层次的教育部门间‘一级怪一级’的现象。”他说。
 
值得庆幸的是,教育部已经成立了专门机构对此进行研究。记者曾试图联系该机构负责人,但该负责人并未接受采访。
 
让高考成为一个平台
 
同许多教育问题一样,高中与大学课程体系不衔接现象之所以出现,除了课改因素之外,高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而对于像郑文这样的大学老师来说,这一原因似乎要更加“显性”。
 
“还是以光学的相关知识为例。”郑文说,之所以国内大部分高中没有将其列为物理教学的课程内容,原因很简单——高考不考相关内容了。
 
对此,姜广峰表示,所有的教育改革最后都要涉及评价问题,而高考则是最为“终极”的评价标准。在社会层面,人们对于高中教育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学生高考升学率的高低。这就几乎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高中并不是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安排课程,而是高考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
 
“当然,这种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学生的发展显然没有好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该对高考方案作出一定的改革呢?”姜广峰说。
 
事实上,这方面的改革早已出现。据倪振民介绍,目前已经有人提出所谓“2+X”高考模式,即全国范围内的统一高考只涉及数学和语文两个科目。同时,大学根据自身的类型和学科方向,将一些课程提前放到高中,引导学生在高一、高二时,便根据自身的未来发展方向作适当分流。
 
“这样的改革方案给我们一个启示。”倪振民说,那就是高考其实应该成为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实现高中与大学的沟通。但显然,目前我们的高考还远远做不到这点。
 
“冷漠”的大学教师
 
当现阶段的高考无法满足高中与大学的沟通需要时,一些更常规化的渠道就显得更加重要了。然而遗憾的是,这样的渠道如今也不尽通畅。
 
“当前我们的高中课程改革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很少有大学教师能够真正参与其中,并非我们不欢迎,而是如今的大学对于高中课改太过冷漠。”倪振民表示,高中课程的改革直接决定着几年后大学会接收到什么样的学生,这就决定了改革本身应是双方相互沟通的过程。但很多大学对于高中课改所秉持的态度却是:大学教不好是因为高中课程有问题,他们没有把学生的基础打好;而从不考虑自己所应该承担的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国的高中课程改革并非完全没有大学教师的身影。但他们更多地是因为行政命令或研究课题的需要参与课改,本身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同时,他们在教改过程中也常常扮演着“指挥者”和“评判者”的角色。“出了很多理念,但研究、商量得不够,反倒是指手划脚的居多。”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对比西方教育发达国家。”倪振民说,比如美国针对高中课程的改革,常常会有数以千计的高校教师关注,并亲身参与其中,与高中教师相互探讨。“因为他们明白,此时改革的成败,决定着他们未来学生水平的高低。”
 
倪振民表示,西方高校对于高中课改的高度介入有其自身原因,比如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大学联盟和民间基金,以及相对发达的NGO组织,而这些机构并不是行政体系可以完全替代的。“目前高中与大学的沟通不畅,其深层次原因来自于教育体制本身。”
 
不同声音
 
大学生知识体系存天然差异
 
“在一些人看来,课程衔接不足导致了学生知识体系的不完备。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不存在衔接不足问题,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也从来都不是完备的,教师对此的要求其实并不合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元培学院副院长卢晓东说。
 
卢晓东表示,一名人大附中的学生和某农村中学的学生,即使不存在其他条件的影响,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大不相同。农村孩子甚至可能根本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而教育发达地区的孩子却已经掌握了很多大学课程,这使得学生的知识体系本身就存在天然差异。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使其在大学阶段尽快弥补这种差异。
 
“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之前亦步亦趋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跳跃式学习。”卢晓东说,这几年,本科教学改革一直在鼓励本科生从事科研,这就是一个以问题带动自主学习的有益尝试,“学生不懂,自然会去钻研,这比单纯的课堂教学要好得多”。
 
“总之,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备本身就是自然状态,与其一味强调通过课程衔接加以‘弥补’,不如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真正自主地寻找知识盲点,主动学习,这样的效果可能更好。”卢晓东说。
 
《中国科学报》 (2012-12-05 第5版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