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晓东
2012年10月,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这次专业目录修订工作开始于2010年3月,前后历时两年半完成。两年半时间既反映了工作者的认真,也反映出这个问题的复杂以及其间可以想见的争论和协调。
目前,高校正在依据《目录》进行现设专业的整理工作,之后应当开始按照新的专业目录进行教学计划修订与调整。2013年初,高校将依据新《目录》招生,一系列新中国建立以来从未出现过的新专业,如“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等也将走入高三考生和家长的视野,挑战他们的认知。
高校在《规定》之后,将有更大的专业设置自主权,如何用好自主权、如何在高校内部建立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如何对好的专业形成鉴别力成为高校内部管理的新问题。可以说,这两份文件是当下对中国高等学校影响最大的文件,同时可以预见,在未来可见的20~30年间,文件还将对中国高等教育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从专业设置角度回顾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对于理解以上判断会有所帮助。
新中国成立以来,本科专业设置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扰,这就是专业设置宽窄问题,这个问题反映在专业的总数量上。专业宽窄问题与我们对专业本质的认知相联系,也与我国的经济体制相联系。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本科教育向苏联学习,其专业设置,特别是工业院校的本科专业有许多是按行业、产品或工程对象划分的,其分类标准是行业、产品和工程对象,这种情况来源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有的主管部门为了对口分配会给专业戴上很细、很窄的“帽子”。例如,在1963年的本科专业中存在许多按单项技术、单项产品划分的专业,比如“轧钢机械”、“起重运输机械”、“建筑及筑路机械”、“矿山机械”、“冶金机械”、“林业机械”、“木工机械”等。现在当我们建立起“专业就是一组知识”的观念,并以此对这些专业的课程和知识体系进行考察时,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些专业知识内容基本相同,其主要知识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因此这些专业不应当区分,实质是一个专业。
在以上认知下,1980年我国本科专业数量达到1039种。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教育部多次修订本科专业目录,本科专业的种数连续减少成为重要特征,如1987年减少到671种,1993年减少到504种。1998年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目录再次进行了修订,将主要的本科专业合并为249种。这几次专业目录调整中,“改变高等学校长期存在的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范围过窄”成为重要的改革方向,原有的按行业、产品或工程对象划分的本科专业分类标准基本被摒弃。从历史的观点看,这是非常重要的进步。
北京大学上世纪80年代曾经提出16字教学改革方针:“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其中淡化专业即指专业不能设置过窄。1998年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将504种专业合并为249种,其主要理论依据即为“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1999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主管高等教育工作的周远清在一次会议上进一步指出,“有人提出搞更宽口径的专业目录,我认为可以考虑。我们计划5年后再搞一次,使专业口径进一步拓宽”。周远清进一步拓宽专业的计划当然没有实行,但充分表明专业宽窄(粗细)的问题一直是中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中的核心问题之一。
1998年之后,中国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扩招,扩招的速度和幅度都远超计划和想象。与此同时,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与信息革命相联系,互联网、物联网、智能手机以及新的职业开始出现,国家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成为新的主题。本科249种专业以及249种专业人才是否能够适应和引领这种变化的潮流?世界的变化迅速说明,“拓宽专业口径”的认识和政策相对于改革开放之前虽然有所进步,但显然没有把握专业的本质,不能使得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适应国家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高校的专业数量几乎不可控制地以“目录外”的方式开始自由生长,专业数量增长到600多种。
如何在这种形势下梳理我们对于本科专业的认识,合理处理专业设置宽窄问题,从而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更好地适应和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使我们对专业的管理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和知识生长的规律,这成为2010年启动专业目录修订的主题。此次《目录》中,专业被划分为两类,其中基本专业352种,特设专业154种,专业的总数量为504种,相对1998年增加近一倍。在专业宽窄的问题上,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新《目录》按照‘以宽为主、宽窄兼顾’的原则,合理确定专业口径,既有满足综合性大学培养‘宽专业、厚基础’人才的宽口径专业,也有面向行业和企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专业,从而更好地适应了我国高等教育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人才培养的新需要。”
在专业设置宽窄的这个问题上,我们由改革开放之前按行业、产品或工程对象的过细划分,到1998年对专业设置过宽的过渡性认识,进步到2012年“以宽为主、宽窄兼顾”的把握,其背后是我们对“专业本质是一组知识”的认知,是我们对教育规律更加到位的把握。
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对专业设置的认识和改革已经渐入佳境!
《中国科学报》 (2012-11-14 第5版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