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骁威
韶关学院大四学生王骁威在6个月的时间里,独自成功论证了世界数学界自上个世纪提出的一个著名猜想——“仅用1表示数问题中的素数猜想”的不成立性。在屡经一些相关杂志退稿、学者漠视后,他的论文成功被国际著名数论杂志《
Journal of Number Theory》选定,将在2013年2月出版的杂志上刊发。
昨天(11月5日),韶关学院正式向媒体确认了这一学术成果。
他的“数学史”
初中老师启蒙他
初三自学完成高中数学课程
出生于1990年的王骁威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韶关人。谈起对数学的迷恋,王骁威说:“我小时候并没有对数学特别感兴趣,这一切都应该源于初中时候的数学教师李崇英对我的指导与关爱。当时我在一间普通中学上初中,教数学的李老师对我所有的问题几乎有问必答,每次都不厌其烦地为我解析。碰上一时无法回答的,他也会自己回去解题后,再找时间细心地为我解释。他启发了我对数学的热爱,他告诉我数学永远不止一个正确答案。正是有了李老师的引导,让我对数学产生了深厚的兴趣,第一次感觉这些数字的世界是如此的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
但是在升初三那一年,王骁威的数学考砸了。“当时我的数学成绩还是全班第一,但无论是对比级里的最好成绩还是我自己的设想都仍有一段距离。”这让他深深地感到愧对李老师,为此王骁威才下决心在数学上苦下工夫。待到初三毕业时,他已经成功自学完成了高中的数学课程并开始接触大学的高等数学课程。
进入韶关一家重点高中后,相比对数学的浓厚兴趣,王骁威对应试教育开始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我的兴趣非常广泛,在研究数学的同时在文学、计算机、医学、德语、法语等方面也花了许多时间。我认为考试并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的才华与能力,人类的进步与创新并不能在一份试题中得到体现。而高中的课程却是一切为了高考,老实说我并不适应这种学习,所以高考分数也不尽理想。”
那道世界难题
这道题“从初中开始就忘不了”
半年攻克 反例论证了这个猜想
进入大学后,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让王骁威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机会。“我在高二时阅读了一本书叫《数论中未解决的问题》,这是一本加拿大数学家Richard K·Guy的著作。从那时候开始,我就对里面提到的‘仅用1表示数问题中的素数猜想’产生兴趣,到了大三上学期,便开始决定着手进行研究。”王骁威向记者介绍了他写这篇论文的原因。
从去年11月开始,王骁威便花费四个月去阅读材料和数据分析,又花费了两个月的时间,用英文撰写成论文,开始向国内外的学术期刊上投稿。
“上世纪50年代,加拿大数学家Richard K·Guy提出一个数论猜想:对于给定的素数p,f(p)=(p-1)+1是否能成立。而素数,就是指在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中,除了1和此整数自身外,不能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王骁威告诉记者,“在之前就有诸多数学家论证过,在3亿之前的素数里,这个公式是成立的。”
“王骁威通过多次运用集合论的运算、分析、优化等,结合Mathematics7的实验,最终找到了当p=353942783时,公式不成立,这样他用一个反例去论证了这个古老的猜想。”韶关学院的数学与
学院简国明院长说。
这次意外选用
屡屡“碰壁”“越战越勇”
国际著名数论杂志将明年2月刊出
王骁威告诉记者,自己的这篇论文刚开始频频被几家国内学术期刊退稿,也并未引起国内数学界的重视。
另外一名国内知名的数学家则在看了他的论文后回信说:“你感兴趣的那个问题,至少目前来看,与数论研究的主流方向无关;而且单对此问题而言,你的工作还远不够深入。因此你被退稿是正常的。”
各种退稿与拒绝虽然让王骁威有些心情低落,但向来好强与自信的他选择“越战越勇”。经过几次修改,王骁威的这篇名为《仅用1表示数问题中素数猜想的一个反例》意外地被国际著名数论杂志《Journal of Number Theory》选中,决定将刊发于该杂志的2013年2月刊上。
他的“数学缘”
与高斯同一天生日
证明了我与数学的缘分
“为什么我去解决这个数论问题的猜想,因为我觉得它充满了数学美、艺术美。”王骁威坦诚,自己是一个骨子里有点浪漫的人。他用希腊字母设计组合成自己的名字,“我与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同一天生日,证明了这就是我与数学的缘分。”
王骁威除了专注于自己的数学专业上的知识,物理学、天文学、心理学等他都有涉猎,甚至是自学了外语,同时他也喜欢广泛阅读国外名著。
问到王骁威对未来自己的人生定位,“现阶段的我,渴望有一所更好平台的大学为我提供深入研究数学的环境;如果可能的话,我也会选择一份不是很忙的工作,准备考研,继续追逐自己的数学梦。”王骁威说。 (原标题:60年未解的世界数学难题 “90后”的他破解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