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贺根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1-1 8:11:26
选择字号:
淮山药产业技术创新仍待加强
 
■本报记者 贺根生
 
“经过这几年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淮山药项目的实施,我国在淮山药育种、栽培、施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要推进该产业进一步发展,产业技术创新任务仍十分繁重。”
 
农业部国家公益性淮山药科研专项启动至今已有四年。关于四年来取得的成绩以及淮山药产业的未来发展,该专项首席专家、广西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韦本辉日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如是说。
 
淮山药,亦称山药、淮山,我国从南到北均有种植,且历史悠久。淮山药营养价值高,是粮、菜、药兼用型作物,也是我国粮食的重要补充作物。
 
据了解,目前,淮山药一般亩产在1500~2000公斤,亩收入在4000~5000元,且蛋白质含量比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高1倍以上,市场前景广阔。
 
但在过去,由于品种单一、栽培技术相对落后,淮山药种植区域和面积均受到限制。
 
为推进淮山药产业发展,2009年,国家财政部、农业部启动淮山药行业专项,由广西、河南、山东、甘肃、江西和江苏6个省(自治区)相关科研单位共同实施。
 
据介绍,经过4年的实施,该项目已选育了一批淮山药新品种并用于生产,实施了“2111”淮山药新种植技术体系,并开展了淮山药病虫害防治、机械化种采等研发。基于此,淮山药种植区域、面积在全国不断扩大。
 
河南省温县是我国有名的铁棍山药种植地。该县现代农业科学试验站副研究员王素霞告诉记者,温县淮山药种植面积已由2009年的3800亩扩增到目前的35000亩,单产水平也有较大提高。
 
不过,韦本辉告诉记者,虽然专项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淮山药技术创新工作还得进一步加强。
 
江苏省徐淮地区农科所副研究员史新敏则认为,当前种子价格太高是制约淮山药产业规模的一大因素。“降低种价,才能让山药进入更多的百姓餐桌。”
 
甘肃省农科院旱农所副研究员吕军峰提出,要进一步因地制宜地完善淮山药高效栽培技术,以提高淮山药在干旱地区栽培的适应性和单产。
 
针对目前一些地区人工收获淮山药成本太高的问题,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副研究员李爱贤建议,把机械化、节本增效技术研究与试验作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而在不久前举行的该专项年会上,相关专家也提出,要推进我国淮山药产业发展,还须进一步选育一批能适应不同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抗病性强的新品种,解决好北方地区连作造成病虫害严重、南方品种北移种植鲜薯不耐储藏以及加工与产品开发研究滞后等技术难题。
 
《中国科学报》 (2012-11-01 A4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