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崔峻: 基础研究盼“落地开花” |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
■本报见习记者 李惠钰
由国家科技部批准、联合基因科技集团设立、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承办的“谈家桢 奖”是 领域由企业设立的第一个奖项。近日,第五届“谈家桢 奖”评选结果终于揭晓。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孟安明分别荣获“谈家桢 成就奖”;复旦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许田、上海 研究院研究员李党生等9名学者分别荣获“谈家桢 创新奖”。与以往不同的是,本届“谈家桢 奖”还首次设立了产业化奖,由抗体药物国家工程中心主任郭亚军获得该奖。
尽管 的基础研究正以惊人的速度持续发展着,但技术成果产业化却并非易事。本报就如何加快 成果转化等问题采访了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谈家桢 奖”管理办公室主任崔峻。
《中国科学报》:“谈家桢 奖”今年新增了产业化奖,而往年只有成就奖和创新奖,对于奖项的设置是如何考虑的?
崔峻:首先需要指出的是,生物产业被列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对产业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激素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的产业化。所以, 不但要作基础研究,更要在应用方面取得突破。
另外,谈家桢是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以谈家桢命名该奖项就是为了秉承谈先生对 事业的奉献精神,激励我国 工作者不断创新,促进 研究成果产业化。设立产业化奖项也是为了鼓励那些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学家们。
《中国科学报》:郭亚军为何能够获得产业化奖?他的研究成果具有怎样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崔峻:郭亚军一直致力于肿瘤临床治疗需求的研究,而且系统研究了机体对肿瘤的主动免疫防御机制,发现了有价值的肿瘤被动免疫治疗靶标,并建立了人源化抗体药物创制平台,研制出抗体靶向治疗新药物。可以说,他推动了从临床基础到应用的肿瘤转化医学的发展。
他研制的新药物商品名叫益赛普,是国内上市的首个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的TNF拮抗剂,也是“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里第一个产业化的单克隆类药物,目前该药品累计销售额已经过亿。
《中国科学报》:其他获奖者的研究成果又会对整个 带来怎样的影响?
崔峻:陈润生院士是我国以基因组为对象进行生物信息学研究的先行者,他提出的密码学方法,不仅解决了人类基因序列组装的难题,还发现约680个新的基因和新的硫代谢路径。此外,他在生物大分子结构模拟和电子结构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孟安明院士率先将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DNA指纹技术引入我国畜禽遗传育种领域,建立了主要畜禽的DNA指纹图谱分析平台,填补了国内的一项空白。另外,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郑永唐教授建立了国内最完整的从分子、细胞到灵长类动物模型整体水平的HIV研究技术平台等等,可以说,他们的研究都对整个学科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科学报》:据了解前几年一直没有产业化奖的合适人选,请您分析一下 研究成果难以产业化的原因是什么?
崔峻:首先,一个新型生物技术产品的形成与发展涉及到三大要素:雄厚的资金投入、优秀的产品开发以及市场准入。在产业形成过程中表现为长周期开发、大资金投入、高风险和一旦成功后的巨额利润。
目前在产业化过程中存在两个主要的问题:一是大资金投入与产品开发周期长之间的矛盾。不论是生物医药产品还是农业植物、畜禽良种的开发,由于技术本身的特点,短者需要2~3年,长者需要5~8年的开发周期。从目前情况来看,投资者大部分都缺乏长期的耐心和持久力,造成许多产品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后期资金不能持续而被迫停止;二是即便产品开发成功,但由于现行的许多监管条例不能适应生物技术高速发展,产品在市场准入方面产生滞后,使得许多产品不能迅速进入市场产生经济效益,阻碍了产业化进程。
《中国科学报》:对于推动 领域产业化进程,能否提出合理的建议?
崔峻:我觉得,首先应建立政府主导的生物技术产业化引导风险基金,正确引领产业化方向,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前期产品的研发,同时在研发长周期的关键阶段给予资金支持,帮助科学家完成整个开发过程。
另外,与市场准入相关的部门还应加快适应生物技术高速发展需求的法律、条例的建设步伐,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尽量缩短产品上市的时间,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市场保护,使研发——转化——市场这一循环能够良性、高效运转。
生物技术的发展与其他技术不同,在应用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如基因隐私、转基因等,这些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反响。而这就需要政府、媒体正确、及时的积极引导,寻找科学对策,从而保障 的成果得到正确应用,造福人类。
《中国科学报》 (2012-10-16 B1 生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