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好诚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2-10-8 13:36:34
选择字号:
潘忠:科研院所转企无益科技创新

 
【科学网 好诚报道】科研院所改制转企一直被视为科研体制改革的重要手段,多年过去,实践效果如何?日前在武汉召开的全国地方科学院第28次联席会议上,黑龙江省科学院院长潘忠关于科研院所转企的发言引起与会人员的共鸣。
 
潘忠认为,科研机构以技术创新和创造社会效益为目的,而企业则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的,其分工有着本质差异。对一个国家乃至省区而言,将科研机构转为企业会严重破坏社会分工、损害科技资源,把科研院所变成“四不像”乃至彻底丧失公益性的社会服务功能,弊大于利,主要表现为:
 
一、短期行为矛盾突出
 
科研机构转变为企业,即使是专门从事研发的科技型企业,也要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使得研究院所告别长期的公益性科研行为,以能够迅速转化、获得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哪有经费往哪跑,一味追求“短平快”的项目,“东一耙子,西一扫帚”,失去了科学研究的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艰苦卓绝,又要耐住寂寞、守得清贫的科研工作成了短视的逐利行为,表面上科技与经济是结合了,但实质却是一种无机的结合,对科研机构的伤害是深远的。
 
二、骨干人才流失
 
科技体制改革十余年来,已出现科研骨干人才大量流失的局面,知名科学家已纷纷“雁南飞”,有的研究所科研人员已流失过半。此时若再强行转企,科研院所丧失事业单位的生存保障,加之市场竞争力弱质,“良禽择木而栖”,高端科技人才不愿意“落户”,而原有的优秀科研人才也会向大学、银行、国家机关等部门大量流出,人才资源构成被破坏,又没有新的人才资源注入,必然面临技术创新人才枯竭。
 
三、专业学科萎缩
 
转企后的科研院所为了维持生计,从生存出发搞专业,以功利目的选学科,违背了科研规律,使得专业特色丧失,学科建设荒废,丢掉了长期积累的科学成果,偏离了科研方向,也失去了研究院所吃饭的本钱。“百年累之,一朝毁之”,一旦失掉了几十年的科研积淀,再想重建和恢复一个专业、一个学科,谈何容易?
 
四、创新能力弱化
 
重大的技术创新并非一朝一夕能成就,骨干人才凋零、专业学科萎缩——搞科研的人才跑了,吃饭的本事荒废了,科学研究让位于经济利益,人员、资本、环境都不具备,还拿什么搞创新?曾几何时,黑龙江省科学院曾创造过7年获得9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或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纪录,并荣登全省获国家奖和省奖数量的榜首。而科技体制改革削减事业费以后,再未获得由我院担当主角的国家奖励。科研储备不足,创新能力随之弱化可见一斑。
 
五、成果难以做大
 
企业要想在市场中赚到钱并得到发展,除了要有好的技术、产品外,还需要企业领导者的决策能力、投资能力、市场开发能力、对外融资环境、产业部门的扶持政策等众多经济要素的支持,而这些恰恰不是科研院所的强项。但为了生存,科研院所被逼下商海后,不得不违背科学研究规律的周期性,“杀鸡取卵”,即使是分散作战的“小作坊”,即使成果要因为过时而“烂在锅里”,也决不能让出“饭碗”给别人做。在这样的情况下,会有几个有本事的“大科学家”兼“大企业家”做出“大成果”?最终造成技术创新的“竭泽而渔”。
 
六、服务功能丧失
 
科研机构的公益性服务职能被褫夺,迫使科研院所天天忙于解决温饱,填补包烧费、医疗费、职工工资,如何再要求科研院所进行应用技术、前瞻性技术、重大公益性技术研究?再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所需的战略性高技术、行业乃至跨行业的公用技术?再为中小企业提供高新技术与适用先进技术的支撑?作为创新体系的三大构成者,企业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大学是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只有科研机构是以提供公益性技术服务为职责,若科研院所失去服务功能,地方创新体系也会因为缺失科研机构而“断链”,创新体系建设亦将难以为继!
 
七、相关政策跛脚
 
科研机构转企不是简单的一个领域,几个单位和部门的事情,而是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的相关配套政策的落实。三十几年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跛脚,制度保障不跟进,增加了一系列现实矛盾,如干部任命、职称评审、公开招聘、养老保险等方面暴露出的问题超出了现行政策的覆盖范畴,加剧各方社会压力与矛盾。
 
八、负面影响严重
 
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省份,知识和人才是关键。科研机构是创新的摇篮,是创新型人才施展才华的重要平台,在这个追名逐利、学术浮躁随处可见的时代,要削弱科研院所,把一批科研人赶入下海经商的大潮,无疑是对知识分子的重大打击,重视知识、重视人才成了一句空话,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又将被引到何方?社会负面影响的严重性可想而知。
 
九、资源浪费骇人
 
如果简单的将科研院所推向市场,“裁人断粮”是让科研机构就此消失以甩掉财政的包袱,那我们只能慨叹决策的“英明”;如果做衰、做没现有的院所,是为了重建新的院所来填充,那就是对国家宝贵科技资源的巨大浪费,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行政行为。眼下的科研院所,作为社会公共技术平台,在前人基础上求进步求发展难,打破重建则更像是一桩“大业绩”,但如果要以牺牲社会资源,在与发达国家本就差距较大的科研领域搞形象工程,则实属骇人听闻。
 
科技体制改革已经将科研院所推向举步维艰的境地,若再进行转企改制,无疑是将科研院所逼向绝路。无怪乎有的老科学家感慨:院所转企,误国之举!
 
潘忠曾任黑龙江省科技厅常务副厅长,黑龙江省政协常委、科技管理领域的知名专家,曾就科技成果评奖制度、科研人员职称评定等政策问题向国家提出过多项有价值的咨询建议。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