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卢荻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12 9:24:48
选择字号:
卢荻秋:如何激活高校师生的主人翁意识
 
■卢荻秋
 
2011年末,教育部宣布面向全球选拔东北师范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两校校长,并首次允许教师干部代表和学生代表加入选举过程。然而,媒体近日的报道表明,对于这件外界已经普遍关注的大事,这两所大学首次被赋予权力的师生的态度可以用“漠然”来形容。
 
自己所在的大学要公开选聘校长,按理说这会激发师生广泛的关注和参与热情,但从这两所大学师生的实际反应来看,舞台上热闹非凡,看台下却人气寥寥。对于公选校长,更多的人只是听说而已,至于细节问题,如候选人是谁、竞选流程如何、如何参与其中,却知之甚少,兴味索然,有的甚至不由分说地表示:“公选?你信?”
 
如此局面,直观地反映了师生对公选校长一事存在“不在乎”、“不期待”、“不参与”、“不信任”的认识和态度。这与公选校长所强调的尊重并发挥师生员工的民主参与权这一宗旨,无疑形成了鲜明对照。
 
大学校长应该怎样公开选拔,不能一概而论,国际名校通过董事会来选拔任命大学校长就是很好的做法。不过,单从此次公选校长所体现的进步性而言,则无疑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过去,校长的任命决定一般由政府管理部门作出,考查任命的过程是相对封闭的,普通师生很难有机会表达意愿。而本次公选校长无疑是一种民主机制的探索,是一种让更多师生参与其中的尝试。
 
但是,师生对这种探索所持的漠然态度则充分表明,不仅师生对这样的民主实践缺乏足够信心,而且师生自身的民主意识也处在休眠状态。究其根源,不能不说与当今大学行政化趋势之严重有着直接关联。
 
由于行政权力在大学管理中长时间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包括校长在内的干部选拔任命,还是包括资源分配在内的学术事务决策,乃至教师、学生的日常行政事务管理,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权力的直接指令和干预,而大学的学术权力和师生的主体地位,则相应地未能得到充分尊重和发挥。这使得大学师生逐渐习惯于被调动、听指挥的状态,也疏于参与各类事务管理的民主演练。
 
从这个意义上讲,公选校长被大张旗鼓地加以推进,利益相关的师生却缺乏参与热情,理应引起管理者的深思。我们不仅要对公选校长推进过程中的某些细节失误予以改进,也要对大学行政化严重的现实保持足够的警醒,更要脚踏实地切实推进学术文化在大学各类事务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活大学师生的主人翁意识。
 
《中国科学报》 (2012-01-12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