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鲁伟 谷岩松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6 8:21:56
选择字号:
科学基金为武汉大学创新注入“源头活水”
 
■本报记者 鲁伟 通讯员 谷岩松
 
2011年12月初,备受关注的两院院士增选名单揭晓,武汉大学共有5位学者当选,创下学校历史新高。
 
翻开5位新科院士的科研履历,其中有4位都曾获得过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有3位同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的学术带头人。作为此次唯一的女院士,该校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张俐娜,分别主持和带领团队成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多达10余项。
 
在武汉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成为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
 
合校后的量变与质变
 
2000年,原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四校合并,新武大就此揭开序幕。
 
数据显示,在四校合并之初,原武汉大学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仅46项,总经费不到1800万元。
 
四校合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规模叠加,在历经合并初期的磨合之痛后,武汉大学迎来了多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提升的新时期。
 
据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侯祚勇介绍,合校11年来,武汉大学各类科研经费明显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2011年,该校获批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计403项,批准资助经费2.2亿元,比2010年度增长超亿元。
 
与基金项目快速增长相对应的,是武汉大学教师申请基金的热情持续高涨。据介绍,2011年,武汉大学共计申报各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91项,其中3月集中受理期共计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35项,较去年同期增长383项,同比增长28%。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校教师申请基金的氛围很浓,信心很足。” 在侯祚勇看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经成为支撑学校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的重要渠道之一。
 
科研第一桶金的价值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庞代文今年51岁,已经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在武汉大学,庞代文还有另一个类似于学术明星的称号:“五星教授”。因为他不仅囊括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所有的项目资助,并最终在纳米生物与医学之间走出了一条交叉融合的创新之路。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庞代文显得非常低调,但是谈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他在特别的感谢中打开了话匣。1992年庞代文博士毕业后,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就幸运地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
 
“当时非常意外,也非常感激,在满怀科研激情和冲动的时候,能拿到科研第一桶金,意义不言而喻。”庞代文说。
 
事实上,庞代文在申请项目之前并不是特别清楚自己的研究目的,“当时只是想做一些学科上交叉的工作。”在庞代文看来,正是因为基金相对宽松的平台让自己逐渐找到了科研方向,“越做意义越清楚”。
 
1997年,庞代文分别在化学部和 部拿到两个基金项目的深入资助,而这在当时看来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2009年,庞代文带领的课题组在非常温和的条件下成功地合成出尺寸可控、闪闪发光的CdSe量子点,该研究成果被遴选为“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参展成果。
 
目前,庞代文带领的“新型生物医学探针技术基础及应用”研究团队规模已达22人,成员的学术背景包括化学、微生物学、肿瘤学、病毒学等多个领域。以其实验室为技术依托创办的武汉珈源量子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也快速发展。
 
“相比而言,虽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我们的资助额度不是最多的,但是绝对是最关键的。”庞代文深有感触地说。
 
科学管理放大基金效益
 
在和记者交谈过程中,侯祚勇特别提到自然科学基金对基础研究和青年人才成长的作用。他告诉记者,青年教师作为科研的生力军,充满激情和灵感,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工作积累,很难从外部获得经费支持。
 
对此,武汉大学因时制宜地制订了《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将青年教师资助项目作为支持重点,旨在加强青年教师的前期培育,使其迅速完成角色转换,帮助青年教师顺利申请到科学基金的资助。
 
据统计,该项目启动3年来,共资助青年教师400余人,3年内累计申请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数1371项,资助项目335项,其中项目负责人中有177人之前曾获得过自主科研项目的支持。
 
近年来,在青年基金的资助下,一批“70后”的青年学者快速成长。“他们大都得到了科学基金的滚动支持。”据侯祚勇介绍,今年36岁的李典庆教授在获批1个青年基金后,又得到2个面上项目资助;而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张先正教授曾获得1个青年基金和2个面上项目,今年又拿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目前,在武汉大学,科学基金已经越来越被相关学院所重视,有些已经被写入政策,成为职称晋升、考核奖励等的硬指标。如水利水电学院就规定新晋博导和博士晋升副教授必须有基金项目;临床医学院则对教师申请的基金项目予以40%的配套支持等。
 
一系列管理政策的出台,不仅放大了基金的效益,更重要的是为学校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创新活水。
 
《中国科学报》 (2012-01-06 B2 基金)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