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陆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5 9:38:40
选择字号:
第52期上海院士沙龙探讨产研合作缺什么
 
■本报记者 黄辛 实习生 陆洋
 
在日前举行的主题为“血液病与转化医学”的第52期上海院士沙龙上,王振义、阮长耿等院士专家表示,在转化医学领域,科学界和企业界之间更应该加强互动和沟通,共同合作。
 
科学家:企业需要有承担风险的准备
 
中国工程院院士阮长耿认为,目前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之间存在很大鸿沟,基础研究要转化为好的临床药物,还是要靠企业。
 
然而,阮长耿也对当前现状表示无奈:“虽然有很多企业来找我洽谈研制新药的项目,但是企业往往会问:这个项目在一年内会有多少产值?”
 
他坦言,基础研究,特别是新药研制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科学家只能保证将基础研究做好,但不能确保药物在临床应用上一定成功。关于产值的问题,科学家很难回答。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对此也感同身受。他举例说:“我们曾经发现一种可能对治疗白血病很有效果的中草药,在动物上做实验也获得了成功。有企业花了很多钱买下这个专利,结果临床试下来却不行。”因此,他认为,科学是复杂的,投资者和研发者都需要有风险意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李军民认为,做转化医学肯定要面临失败的可能。企业和政府层面都不能怕失败,也不要怕耗时间。做出真正的好产品需要时间验证。
 
企业家:科学界和企业界存在对话缺失
 
凯杰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总监刘嵩凯认为,目前科学界和工业界存在对话缺失问题。
 
“科学家对工业界缺乏深入了解。”他举例说,工业界对产品的要求往往比实验室的要求更严格。他认为,若要把一个基础研究的成果从实验室转化成一个真正的产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外,刘嵩凯还指出,许多国内科学家与企业洽谈投资意向时,往往不太重视专利问题。这样很容易吃亏。
 
“目前国内的研究机构更习惯于把专利直接卖给一个公司,这是一种比较老的专利转化模式。”他介绍说,现在很多国外的研究机构,采用不同的专利转化模式,例如将专利使用权卖给不同公司,收取不同费用。在专利变成产品后,研究机构还和企业共同承担市场风险,也可获得相应比例的产品销售额,这样获得的利润将会更多。
 
阮长耿也十分认同:“应该创造更多机会,让科学界和工业界多多交流,彼此了解。”
 
《中国科学报》 (2012-01-05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